2018-02-16

2018-02-16_第1张图片
狗年旺旺旺

我们身处的时代,知识形态和学习方式都已发生了改变。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博士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温伯格曾经在2012年出版过一本著作《知识的边界》,在书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我们的知识(信息、思想、甚至智慧)逃离了它固有的物理限制(书本的页面或者人的心智空间)之后,从性质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从内容变成了链接,从图书馆变成了无所不在的巨网。”

温伯格认为,过去我们对知识的许多认知都源于知识的媒介,比如纸张、书本和图书馆,而非知识的本质。我们很多对于知识的理想都是对媒介的误会,比如把图书理想化和浪漫化了,甚至盲目迷恋它们。事实上,有很多书是廉价的、几乎读完就会丢掉的一次性用品。

而网络时代发生的变化是:“重新思考知识,既然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温伯格说,有一种新看法更接近知识的本质,就是“世界上不存在某种叫“知识”的东西,可以让人把它放到某个容器里,郑重地保存在那里,永远不会变化。”相反,“知识永远存在于网络中,在变化之中,在玩耍之中,在一系列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讨论与争执之中。”我们仍然会依赖专家、出版社、图书馆、大学为我们提供权威信息,但在网络时代,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再是任何专家甚至知识机构,而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温伯格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的,还是从书本、大学课程中付费得到的。它关心的是,在获取了这些知识之后,你是否与别人一起理解这些知识。你是否与别人构成网络,以分享你所学到的,与他们交谈、讨论、增进彼此的知识?”

温伯格解释说,这也正好提出了一种网络时代面对知识应该持有的信念和态度。比如,这个世界知识不仅是开放的,也是深刻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对知识更加慷慨,这不仅让更多的人可以学到知识,自己的知识也因为经过质疑、挑战和检验而变得更好;我们应该拥抱新观念,学会参与到多元文化的讨论中,可靠性不仅来自权威,也来自开放对话等等。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学习热爱不同。作为人类的本能,我们都喜欢和像我们一样的人粘在一起,但当我们限制自己,不允许自己的舒适受到一点打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变笨的时候呢!

2018-02-16_第2张图片
过往不恋!狗年大吉!

婴儿时的经历会对你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英国一项长达70年的研究给出了答案:早年生活确实会影响很多方面。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详细介绍了这项研究。

1947年,英国研究人员挑选了五千多名婴儿作为样本,隔几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理、经济和心理状况。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在他们36岁、43岁和53岁时,研究人员评估测试了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包括血压、心肺功能、饮食和运动情况。研究人员希望了解这些指标如何受到早年生活的影响的,并在之后继续跟踪这些指标的变化。

在这70年间,研究人员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比如那些出生时体重最重的婴儿,在几十年之后最容易患乳腺癌;出生于社会较低层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发福;而小时候住院超过一星期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等。

下面就和你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成年后的特质有很强的相关性。婴幼儿时期的状况,可能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性格弱点,甚至还会决定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得什么病。比如,个头比较大的婴儿,长大后更可能患乳腺癌;小个头的婴儿,更可能握力比较差;出生后成长得很快的婴儿,将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出生时体重最轻的孩子,成年后有心脏病的几率最大。

第二个发现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这群出生于1947年的孩子,是靠战后配给食物养大的,也就是说每顿饭都是限量的,所以他们小时候几乎没有人是胖子。但当他们到了30多岁的时候,变胖的人开始大幅增加,在接近40岁时,肥胖的人就更多了。此外,社会经济阶层较低的人发胖速度更快。

第三个发现是,聪明的女性绝经比较晚。当这项研究中的女性到了50岁时,研究人员发现:小时候在智力测验中成绩比较好的女孩子,成年之后要比那些成绩差的晚几年进入绝经期。研究人员给出的推测是,小时候的认知能力反映了大脑的发育,智商高说明整个大脑发育得好,因此这些女性的生育时间就更长。研究人员还正在检测是不是有专门的基因导致了这种情况,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成果。

第四个发现是,家境较好的女性死亡率较低。截止到2011年,这些人当中,已经有13%的人去世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是一组家境比较好的女性,她们的死亡率大约是其他组的一半。这个结果不是因为吸烟较少,或者其他显而易见的因素,所以研究人员猜测,这些女性活的时间长,可能是由于英国战后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卫生条件。

总之,曾经负责这个项目的迈克尔·沃兹沃斯说:“最终,你在刚成年时选择往哪里去,会受到你从哪里来的强烈影响。”不过,其他研究人员也强调,早年生活并不能完全影响人的命运,这个研究也不该单纯地被解读为宿命论。这位研究人员更倾向于一种比较积极的观点,疾病的风险来自于人生中各种经历的积累,而教育、饮食等各种因素能够转变人生轨道,使它变得更好。

内容参考来源《聪慧女性绝经晚,有钱人生更美满:他们研究一群人长达70年,找到了这些命运线索》,见于公众号“环球科学”。

2018-02-16_第3张图片
山清水秀美人间!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朱睿在FT中文网推荐了一本书,《另一种方法:我们关于贫穷的大部分认知都是错的》(TheAlternative: Most of What You Believe About Poverty Is Wrong)。这本书的作者是67岁的美国人毛里西奥·利姆·米勒(Mauricio Lim Miller),他发起的家庭独立计划(Family Independence Initiative),和美国的2000个家庭开展过合作,并且帮助这些家庭提高了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平均来说,在和“家庭独立计划”合作的两年中,这些家庭的月收入增长了23%。

在开展“家庭独立计划”的十几年里,米勒发现,那些一直处于贫困的家庭,并不是缺少改变的意愿,反而是那些出于好意的政策和慈善活动,限制了他们的自力更生。所以米勒提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贫困家庭:控制权、选择权、社群。

首先,控制权指的是,那些试图来干扰贫困的外部力量应该尽可能靠边站。虽然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赋予了他们对于方法和资源的控制,但这削弱了贫困家庭的主动性。因此,重要的是让贫困家庭自己建立一个小目标,让他们恢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其次是选择权。大部分家庭做出了糟糕的决定,是因为缺乏选择。所以米勒建议,给贫困家庭的资金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主导,这样他们就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和承诺负责。

最后,社群对于脱贫至关重要。摆脱贫困绝不是靠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集体的行动。我们需要尊重、支持贫困家庭组成的社群,让他们在相互支持中找到脱贫的方向和智慧。

总之,米勒认为,脱贫的发生一定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推动这个变化的不是外力,而是内在的动力,是每个人心底那种想要掌控自己命运,改变现状,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强烈愿望。

2018-02-16_第4张图片
狗年旺旺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