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琐记0124

                琐思琐记0124

北京大学101中学程翔老师在接受《语文建设》杂志记者访谈时,对正在成长中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线教师要注意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每年能够有一至两篇,这样工作10年就有一二十篇。要让课堂作品来引领自己,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程翔老师说,一个教师,三尺讲台几十年,备课本写满几大摞,教案数以千计,这就是教师的财富。这些教案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其中必有精心之作。把这些精心之作集中起来,就是一本课堂作品集。

程翔老师认为,课堂作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优秀教案。一个好的教案,必然是反复实践的产物,必然是反复打磨的结晶,必然包含了教师的心血。第二,优秀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必然是教师提炼升华的产物,必然是体现理论探索的产物,必然对其他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第三,优秀报告。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教育叙事的典范,必然具有感染力和教育价值。程翔老师对课堂作品还确定了三个标准:第一,课堂作品必须体现执教者对于文本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第二,课堂作品必须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结晶,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第三,课堂作品必然包含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具备这三点,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经过反复打磨、修改,最后巩固下来,这个东西就可以叫做课堂作品。

程翔老师坦言他提出积累课堂作品就是要让教师树立发展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教学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有了自觉积累课堂作品的意识,就会自觉关注课堂,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元素。

首先就是文本解读能力的修炼。对文本缺乏必要的研究,缺乏自我的个性化的认识,现成的资料拿来就用,囫囵吞枣,机械复制,教学设计内容也是下载后作简单嫁接,直接进入课堂,都是当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弊病。没有教师对文本的独立研究,没有课堂的智慧预设,哪有课堂的师生情感投入?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

以程翔老师教《荷塘月色》为例。虽然1988年教《荷塘月色》在山东省的比赛中获一等奖,但他对《荷塘月色》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1989年《〈荷塘月色〉主题探》一文发表在《语文学习》上。20年以后,他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关于《荷塘月色》再研究的《〈荷塘月色〉主题再探》。此外,针对《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结构特色,他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不仅如此,国内关于《荷塘月色》的分析文章,他大都阅读过。难怪程翔老师很自信地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不用备课,我拿起来就能教。”

  程翔老师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能达到不用备就能教的境界,与他对这一文章进行的持久深入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在很多人看来,《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结构特色,似乎都是些老话题,没有探究的意义了,而程翔老师却能常读常新、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教学境界不断提升。也可见,程翔老师就是这样在创造一个个诸如《荷塘月色》的课堂作品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程翔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了,是专家了,只有专家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不然,课堂作品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国内外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表述尽管不一,但都基本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这里借用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的三阶段说,看课堂作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连榕教授提出了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综合考虑教龄、职称和业绩的情况下,连榕教授把教龄15年以上且具有特级教师资格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定为专家型教师,把教龄在0~5年之间、职称三级(包括三级)以下的青年教师定为新手型教师,把介于新手与专家之间、教龄6~14年、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定为熟手型教师。

连榕教授认为,新手型教师应在教学策略上以课前准备为中心。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前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备课,因而他们对课前的准备极为重视。如果新手型教师能尽早树立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关注、研究、借鉴、吸收名家的课堂作品,为我所用,就可以大大节省课前准备的时间,大大增加课后自我反思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促进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能力的提高。连榕教授的研究表明,熟手型教师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常规的教学操作程序,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和行为进行适当调节和控制,使课堂教学显得流畅、熟练。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熟手型教师往往忽视课前教学的准备,缺乏进一步自我反思的自觉。课堂作品积累意识的自觉树立,可以促使其做到对文本解读常读常新,对教学设计常教常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事实上,熟手型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敏感、最为关键的阶段。课堂作品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可以帮助熟手型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为自己谋划更高的职业期待,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在教学专长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主动反思、对基本教学问题的处理达到自动化、自我自如调控能力强等优势。专家型教师以什么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课堂作品是最好的载体。反思过去的教学成果,整理已有的课堂作品,开发新的课堂作品,应该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责任。同时,课堂作品也应该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我看来,专家型教师呈现的课堂作品比孤立地写几篇论文的意义要大得多。

从程翔老师的课堂作品《荷塘月色》的形成看,一个成熟的课堂作品几乎贯穿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就我个人专业成长的经历和体验看,课堂作品对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是树立课堂作品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尽早确立“上好课”的意识。

师生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专业生命也在课堂。上好课,以课堂为阵地,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要务。任何一个名师,他的“名”首先在其课堂。名师是应该用其课堂丰润学生的生命并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在《往事依依》一文中,深情描述了两位国文老师课堂朗诵诗歌的情境以及对其一生的重大影响。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以及课堂作品对一个教师及其学生的意义。

二是树立课堂作品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有学者指出,当下的大部分教师存在着“不阅读、不研究、不合作”的三不现象。尽管身处一线的教师有很多难言之隐,但事实大抵如此。教师不读书,也成为一大怪状。这实在需要我们去反思。上好课的前提是什么?是教师的底气。底气哪里来?主要不在于你的教学技艺,而在于你的学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读一些哲学、美学、国学书籍,夯实底子;读一些教育教学前沿理论,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读一些大家、名师的课例,提升教学品位;读一些专业期刊,及时把握专业动向,吸收新信息,学习新方法,借鉴新经验。有了课堂作品意识,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打造自己的课堂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树立课堂作品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

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我的回答很简单,日常的反思就是一种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成果从哪里来?就是从反思中来。反思什么?反思日常课堂教学,反思日常的教育行为。看似普通平常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科研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课堂作品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四是树立课堂作品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让写作成为一种自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线教师不是没有自己的主张,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教学创意,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展示自己的思考而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写作的习惯。写作是一种总结,是一种提炼,也是一种储备。把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反思记录下来,把课堂中的成败得失化为文字,日积月累,就会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就可以把日常的思想碎片整合为可以与大家分享的、为大家所用的经验,也自然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蓄了力量。课堂作品需要写作的呈现。换言之,课堂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课堂作品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实践、不断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写作中形成的。实践——阅读——反思——写作,是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打造课堂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有效的路径。总之,教师专业发展在课堂,研究课堂作品,开发课堂作品,积累课堂作品,应该成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需求和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琐思琐记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