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迟迟不下发个人征信牌照?

2017-03-19 Tina徐玉环 Tina说

        2016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2.8万亿,比上年增长138%,仍属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网贷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额4.44万亿元,而整个行业的坏账率大约为13%—17%,不良接近万亿。可以看出,随着信贷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互联网金融正高速发展,然而,市场风控能力不足,导致不良形势严峻。

        目前唯一的官方征信入口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而央行征信仅涵盖传统银行数据,央行征信系统的信息并不完整,且记录数据也不连续。即使可以对普通互联网金融机构开放,能覆盖的用户也是有限的。贷款数据虽然是征信主要利用的数据维度,但其实还应该结合大数据,全面刻画用户的信用状况。风险评估过程中,如果数据维度不全,高相关数据没有被考虑进来,或是数据没能得到及时更新,这些对风控模型都是一个极大的风险。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骤增的强烈的征信市场刚需与落后的征信体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早在2015年初央行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八家机构分别为: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信用、前海征信、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截至目前并没有正式颁发牌照,那么央行为何迟迟不下发个人征信牌照?

        以个人征信为例,产业链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其来源比较广,有利于征信机构更加全面的掌握个人信用状况,第二步是数据标准化处理,制定标准的数据采集格式和数据报告格式,第3步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信用产品,包括评分、报告等,最后将数据应用于各种场景,如贷款业务等,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风险,征信作为风控的一部分,能有效的将风险降低。

        目前征信市场各种数据成为孤岛,征信机构难以获取。而对数据的极度渴求,让黑市无限繁华。行业中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是,大部分征信公司的数据来源,都不合规合法,很多来自黑市数据交易。黑市的数据往往没有脱敏,掺杂售卖污染严重。此外数据同质化严重,对于风控的作用较为有限。而征信行业中最重要的是数据来源具有公信力,通过何种渠道获取有价值的数据显得尤为关键。

        以上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除了支付宝、腾讯和前海征信有自己独特的数据获取来源外,大部分征信机构手上的数据雷同。支付宝的信用产品芝麻信用分,来源于电商交易数据和阿里系互联网金融数据;腾讯征信来源于互联网社交数据;前海征信背靠平安集团,拥有平安系金融数据。这些公司虽然都有独特的数据来源,但像支付宝和腾讯利用大数据描绘用户画像,只能作为辅助征信,市场检验不足;而前海征信依托于平安集团,集团本身即为金融机构,为成员企业提供风控支持、开发风控或信用产品很有优势,但如果作为市场化的征信企业,是否能够公平公正的实现信息分享是重中之重,所以征信企业的另一特征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这点在美国信用体系中也很明显。这也可能是央行在个人征信牌照上如此谨慎的原因。

        征信行业急需发展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以及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重视。央行既需要从顶层设计通过制度保障公民隐私信息的安全,同时还需要保障可靠的数据来源。那么个人征信牌照的作用是什么?就像支付机构获得支付牌照后才有清结算的权利,拿到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才能从正规的渠道合法的获得核心数据。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Tina说”,获取更多关于产品、读书的思考和总结,一起进步,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央行为何迟迟不下发个人征信牌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行为何迟迟不下发个人征信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