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一位医生正在为市民提供新冠肺炎的在线咨询服务,图/新华社
李艳(化名)觉得,自己像过了一个“假年”。她是浙江某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1月22日她接到单位通知,全体医护人员不得休假。浙江是除湖北外疫情最严重的一个省,春节期间她不得不上岗。
防护服是一件自我保护的工具,却也是她上厕所的难题。穿上防护服要花费20分钟左右,为了节省时间多问诊,她整个上午都不敢喝水。
“毕竟医疗资源有限,跟不上疫情!”她叹息道。
不过近期,她发现到医院前来问诊人数相比春节之前有所减少。这或许得益于在线问诊平台的分流。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浙江网络问诊量达76.29万人次,与此对应的是,浙江发热门诊每日就诊人次从高峰期的3万人下降至9千多人。
李艳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浙江各大医院都有医生在线问诊业务,而她一个人的签约患者数超过600人。每天除了要在线下问诊,她还需要在微信里和签约患者双向沟通。
除了政府医疗机构的官方平台之外,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的在线问诊平台也涌入了一波焦急寻医的病患和家属。
春节期间,京东健康、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平台均针对疫情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截至2月8日,平安好医生在线义诊平台已累计提供389万次服务,而京东健康自1月26日上线免费问诊服务以来,高峰时期一小时内在线免费问诊的单量超过6800单。
这是积极的一面。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让人民群众获得及时的健康评估和专业指导,精准指导患者有序就诊,有效缓解医院救治压力,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同时,《通知》要求加强对互联网诊疗服务的监管,确保诊疗服务开展的规范、科学、合理,有效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不过,在《IT时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仍发现,互联网诊疗行业的发展,依然面对重重难题。
01
消除焦虑 稳定军心
王辉(化名)对于是否去医院问诊有着纠结。他有流感症状,咳嗽、喉咙发干、全身乏力。这很难不让他联想自己是否是新冠肺炎的疑似病患。但他更害怕的是,如果这只是无端的猜测,前往医院,自己也有可能被交叉感染。
最终他还是迈出了那一步。未料,自己再度陷入焦虑。“一群人围在发热门诊科室里等问诊。为了测体温,我不得不摘下了口罩。”周边病患的每一声咳嗽,都让他心惊。
1月21日下午,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图/新京报
或许通过网上问诊,王辉们的苦恼能够缓解。在平安好医生抗新冠病毒指挥中心专家组成员、医疗院长望亭松看来,医护人员在线指导用户自检,能使部分病患不在门诊等候问诊,从而起到减少用户与发热病患集中就医时交叉感染的风险,起到减轻线下发热门诊压力的作用。
他表示,在线医护人员能够协助判定疑似病例,告知应对措施,避免延误病情,针对疑似高危病人,他们还能进行指导,防止病毒再度扩散。
1月20日,平安好医生在线上开通新冠肺炎问诊专区,由医学专家小组进行7×24小时实时答疑。望亭松表示,热线电话和在线问诊能在线科普疾病防控知识,缓解群众恐慌情绪,还能传播专业知识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从1月26日起,京东健康也上线“新冠肺炎免费医生咨询”服务。刘雅峰是京东健康的一名全职医生。他曾在线上接待过多名来自武汉疫区的用户。他发现,焦虑和过虑是他们的共性。
春节期间,互联网公司陆续推出在线问诊服务,图为京东健康上线的“新冠肺炎免费医生咨询”服务
“一位武汉本地有轻微腹泻症状的患者,当时恐惧得几乎要哭了!”他告诉《IT时报》记者。
经过刘雅峰初步判断,用户未有与确诊、疑似病患的接触史,结合用户的饮食习惯,很可能是消化不良。
情绪,充斥在文字和语气间,心理上的疏通是刘雅峰工作上的重要一环。用户从恐惧无助、过度惊慌过渡为积极应对疫情,是他想要看到的变化。
一位互联网医院签约医生的主页,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
所以,他将互联网问诊的作用概括为“稳定军心”。
02
个股新高遥望“千亿市场”
似乎这一稳定军心的作用,已在敏锐的资本市场有所显现。热钱涌入,互联网医疗个股股价一路上扬。
1月29日,在香港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迎来鼠年开门红,当日涨3.72%,报收于72.45港元/股。而在2月11日,平安好医生股价创下80.65港元/股的历史新高。截至2月18日收盘,平安好医生报78.6港元/股,整个鼠年市值增长近百亿港元。
2月11日收盘,平安好医生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图/雅虎财经
同样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健康于今日创下14.94港元/股的历史新高,收报14.8港元/股。相距1月24日的收盘价10.76港元/股,阿里健康已累计上涨37.55%。
相比1月24日,阿里健康2月11日收盘,已累计上涨26.21%,图/雅虎财经
一份东兴证券研报认为,疫情爆发使得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度与大众认知大幅上升,推动行业在C端用户中的渗透。
据该机构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这是积极的一面。
03
从“咨询”走向“问诊”
刘雅峰坦言,目前在线上问诊依靠的诊断设备、化验手段很少,这意味着对医护人员的医学功底要求更高。这需要在线医生们从有限的问诊资料和信息中做出鉴别诊断,给出可能的诊断方向。
李艳透露,医院规定,如果遇到呼吸道疾病,病患需要就医。在线问诊只针对其他普通门诊。“毕竟病患不可能在家里就能拍出CT照。”
事实上,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医疗新规,在线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这意味着互联网医院只能为病患作复诊。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医疗“重咨询,轻问诊”现状的由来。
1月30日,一位医生正在为市民提供新冠肺炎的在线咨询服务,图/新华社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疫情过后,随着产业和技术的成熟,国家有关互联网首诊的限制有望逐步放开。
04
“线下依赖症”难解
一位患者正在窗口取药,图/网络
“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抗击疫情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亿欧大健康行业分析师靳虹博告诉《IT时报》记者,纯在线医护人员,除了通过线上问诊解决部分用户因为心理原因过度紧张的问题以及非新冠肺炎的其他轻症患者例行问诊之外,未体现出突破性贡献。
与此同时,她担心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的标准还未摸清,线上问诊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是会让用户的信心打折扣。
曾有一位在线问诊用户向《IT时报》记者还原了这样一段经历。她在封城前离开武汉,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曾在某平台在线问诊。
由于线上医生忙碌,医生的第一次回复已在问询一小时后。此后她与医生的聊天断断续续,甚至一度有想隐瞒曾经前往武汉的经历。假设当时她选择了隐瞒,最终呈现的效果可想而知。或许病患对自身情况的不坦白,会令在线医生的判断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靳虹博表示,互联网医疗此前就多以“医药服务闭环”作为宣传点,但此次疫情中却反而受制于医生资源、物流等因素而难以实现闭环构建。
“这恰恰暴露出互联网医疗的薄弱点,想要独立存在于线上、又极度依赖线下。”她认为,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的基本面没有变。
互联网医疗和在线问诊服务将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探索出新的模式,仍待时间的考量。
作者/IT时报见习记者孙鹏飞
编辑/挨踢妹
图片/新华社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