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_第1张图片
叔本华(1788年——1860年)


他,出身富足,却对哲学研究一往而情深;

他,终生孤独,却以一部著作而享誉全球;

他,曾让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惊叹道:这种阅读的愉悦与陶醉我从未体验过,叔本华简直无与伦比;

他,曾是莫泊桑最喜欢的哲学家,而屠格涅夫也沦为他忠实的粉丝;

甚至,连佛洛伊德在精神学说中,阐述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理论,都与他的学术观点不谋而合,这让大师感概万千:幸亏在这之前没有阅读过他的作品,不然,哪还会有自信研究自己的心理学论述。。。

他,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位宁愿孤独一生,也绝不庸俗一世的哲学天才。


                                       1


1788年,亚瑟·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但泽区。他的父亲天资甚高,有极强的商业头脑,但个性刚愎而暴躁,这一性格也常常使得他与比自己小十九岁的妻子屡屡发生冲突。

而叔本华的母亲聪慧而有才华,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言情小说家。然而,夫妻性格的无法融合,导致她经常外出赴宴,于花天酒地中找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直到患抑郁症的父亲跳河自杀,这段冷漠的家庭关系才开始瓦解。

父亲去世后,母亲移居魏玛,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往甚密。而彼时的叔本华,却不得不因为继承父业而独自留在汉堡。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叔本华生命中最黯淡的一段时光。对做生意丝毫不敢兴趣的他,在取得母亲的许可后,便毅然从生意场上解脱出来,踏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学术之路。

此时,叔本华十九岁。


                                     2


求学阶段,叔本华表现出了他惊人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方面,不单希腊,拉丁文造诣之深,英语简直可以让英国人误以为他是老乡;同时,他还曾被法军截留,为法国人担任翻译官;后来,他又学习西班牙文,并翻译过格显瑞的作品。此外,他还兼习医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历史,音乐。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为使他更深入地研究哲学,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天才人物太过稀有,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叔本华《论天才》


学术研究方面,叔本华从不畏惧孤独。因为,他认为孤独是天才的本性。只有庸俗之辈才乐于在热闹的人群中寻求快乐。

从少年时期,他便孤僻而沉默,常常喜欢一个人凝思,早早就显露出了超乎凡人的哲学天赋。

而青年时期,这个孤独的天才又平添了几分傲慢与轻狂:他瞧不起黑格尔,觉得人家很土,没见过什么世面,说黑大师“长得简直就像个酒店老板”。而对待他的老师费希特,叔本华更是嗤之以鼻,认为费老师是个只会花言巧语却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有时他埋怨老师问题讲的不清楚,有时对方讲清楚了,又嫌人家讲的太罗嗦,让人听之无味。估计费老师摊这么个事事儿的学生,也够他头大的了。

但,如他所说,天才的与众不同,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他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品味着哲学带给他的纯粹快乐。一篇《论因果律的四种根源》使他初显在哲学方面的过人才华,而后来的一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使他名声四起,响彻全球。

就这样,一个原本可以依靠丰厚的家产无忧无虑过好后半生的富家公子,却偏要凭借自己耀眼的才华,在哲学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许就是他的天命。

                               

                                3


虽然叔本华家境富裕,但遗传自父亲的暴躁怪虐的性格也让他吃了不少亏。

据说,有一次跟女裁缝吵架,因为忍受不了对方的聒噪而把她推下了楼梯,并造成了对方终生残疾。也因此,叔本华需要对对方做出终生补偿。

长期的孤独生活,使得叔本华的性格也越来越怪癖。他常常会被自己惊恐的幻想所吓倒:他在睡觉的枕边总会放一把实弹手枪,以备不时之需。每每听到传染病的谣传,生活便会变得小心翼翼,即便外出吃饭都会随身携带自己的皮制杯子。他经常会把钞票藏在旧信封里,金子藏在墨水瓶下面。

总之,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冷眼旁观这世界,并以警惕的眼光时刻与这世界保持距离,仿若自己来自另一个星球。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孤独而冷漠的生活,导致他终生未婚。当然,他向来对女性也存有某种偏见:

女人本身就像个小孩,既愚蠢又浅见。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她们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

                                                                                       ——《论女性》


虽然,他对女性存有近乎偏执的主观判断,但这并不影响他恋爱以及嫖妓。曾经,他也有过如醉如醉的恋爱,疯狂地追求公爵的情妇。在他40岁高龄,仍然热切地向一位刚结识的17岁少女求婚。甚至,他曾是妓院的常客。

但对于婚姻,他却效仿了同时代的黑格尔和尼采,一生保持单身。

而陪伴他度日的,只有一条叫做“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4


我们再来说说他的作品。知道叔本华以及他的悲观主义思想的人,大都是因为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他也不过只有三十岁。

然而,作品出版后,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十多年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再版,仍然反响平平,购书者寥寥无几。直到1851年,叔本华为了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补充与说明,写成《附录与补遗》,一举成名。

作品第三次出版的时候,已经轰动世界,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了这本书”。但,当时,他已七十岁高龄。次年,便安静地离开人世。

据说,哲学家尼采花了十四天时间废寝忘食般读完了此书,然后,便对叔本华路转粉,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教育家叔本华》作为敬礼。

当然,我们不是哲学家,对于世界到底是作为意志存在,还是作为表象被主体认可,都不是我们所关注的范畴,但这位哲学家的一些观点,却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导向——

关于思考:无论你胸藏多少知识,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的话,那么,它的价值,远不如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这个观点类似于孔子他老人家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者论述了思考对于经验或认知的重要性,后者似乎更全面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读书:书不可滥读,无论何时都不要跟风去读被多数人所追捧的畅销书,而是要读名著,读古人的原著。比如,你听于丹,不如去认真读读《论语》;你看聊斋,不如去读《聊斋》。总之,读那些原汁原味的作品,才会让你受益更深。

生存空虚说:曾经存在的东西,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然而,现在所有的存在,在转瞬间,又成了“曾经”存在。所以,现在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有价值。而我们所拥有的,不过只是一瞬间而已,过后,就非以“曾经有过”这句话来表示不可了。

感觉是不是有点儿像绕口令?逝者如斯,珍惜当下才最重要。

关于人生: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这种人生观很消极,是吧?但,人生确实如此。有时,活着活着就无聊了,无聊的人生过着过着就累了,疲累的人生慢慢慢慢就开始让你痛苦了。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循环往复。

关于孤独:人生,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在这方面,叔本华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毕生都在享受孤独,而拒绝做一个花天酒地的庸俗之辈。他认为,人只有在与自己独处时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和谐,而真正的内心平和,只有当一个人深居简出时,才能够寻觅得到。

而他,也正是在一生的孤独中,诠释着世界与个体存在的真实意义。


孤独如他,在近乎半生的等待中,才得以被人们认可自己的学术观点;

悲情如他,用尽一生精力,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

“幸福如同梦幻,而痛苦才是现实”,也只有如他这般,经历人间孤与苦,才能够如此豁达地看懂人生:始欢终悲,悲欢交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叫做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