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上大事很多啊, 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退位,希拉里和川普争得不可开交;英国一个不留意就公选退出了欧盟,首相班子也瞬间换人;芒果干老板菲律宾要划走南海和中国干架,我国外交部天团甩去一张“王之蔑视”功能卡;砰的一声土耳其就政变了,政变没成功倒是许多老师丢了饭碗;法国尼斯又爆发恐怖袭击,法兰西一直流眼泪;最后pokemon GO成功治愈了大量宅男宅女闭门不出的病症,现在他们开始在街上梦游抓小精灵。
(⊙v⊙)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纷繁的局势下,有一个今天的大秘密被掩盖了,那就是8.5号巴西奥运会就要开幕了!这届奥运会的存在感很低到不行,我就在播报一下近况,他们正在传递圣火。路线图如下:
本次巴西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会经过巴西135个城市,最后终点是里约热内卢。嗯,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随便放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路线。
现在你们的表情应该是:
等等等一下,其实奥运圣火和我们的成长大有关系,现在是干货时间。
奥运圣火的主要两个亮点是:
1. 圣火传递路线的设计
2. 点火仪式
那么从这两项,我们能看出什么来启发我们成长呢?
设计一张成功的圣火传递路线要先考虑是全球地传递圣火,还是在几个国家内,还是只在自己领土内?具体怎么走?不同的地区的地理情况不同,该如何克服困难,预测并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最后的方案要又有新意又保险,如何达到这天平两端的平衡,就需要足够开阔的思维。正如我们的成长,先把眼界提上来,才不会出战术上成功但战略上失败的尴尬境地。
那么如何开阔自己的眼界?
1. 首先我们要破,击破囚禁住我们的思维牢笼------察觉并质疑自己潜意识下的假设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有假设存在,如果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观点也成立。比如,假日我给朋友发短信说:我大概15分钟能到电影院。这句话的前提是:如果我没有在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我没有半路发现落钱包在家里了,公交车司机没有罢工,路上没有一直遇到红灯......那么,我应该就能在15分钟内赶到电影院。但是,如果假设出错了,我们的观点就不一定正确了。可惜的是,人总有护短心理,对自己的观点更是容易把它当做不证自明的事情。不去质疑并尝试去推翻它,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思维困在原地。
有个小游戏,可以用来验证我的观点:人会无意识地给自己加上枷锁。
问题:用四笔直线连接九宫格状分布的9个点。
当时遇到这道题的时候,我们班足足想了20分钟,全部没想出来。然后........老师给出了答案。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别只在九宫格范围内连线,因为那样必定失败。
题目中从来没有提到,线只能画在蓝色区域。但是在思考的时候,我就预先加上了这个条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
由于自加假设,你可能不只会在这无伤大雅的游戏上失败,还可能在生活中误判,错失了很多机会。
2. 然后我们要立, 练习发散性思维。
曾有一道面试题:请说出一块砖头的尽可能多的用处。
思考这个问题的切入点不是马上开始回忆生活中砖头的用途,仅凭脑中记忆去搜索,我们只能举出俗套而且有限的例子,比如用来造房子,砌墙等。
但是,如果从砖头的性质来分析:
1. 坚硬:可以用来当杀人武器,用来当胸口碎大石的初级测验......
2. 重量:用来当镇纸,借给曹冲称象......
3. 颜色:在水泥地上作画, 变成手包........
我们还可以把砖头换一个形态,比如切成特定的形状,打碎成好几块,磨成粉........
形态一变,砖头又有新的可能性,这道题就会越回答越说不完了。
所以这道题如果把砖头当做一个整体去思考,路只会越走越窄;而冲破一般的生活经验,把砖头分解成几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发散,路就会越走越宽了。
能找到看似无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更多地可能性,就是拥有开阔思维的证明。
说完了圣火路线图,我们来唠奥运会的第二个亮点:点火仪式
年年的奥运会都有点火这个项目,实质上无非就是引燃火焰。吸引人们的从来不是点火这件事,而是如何点火?用什么方式点火?
也就是说,形式有时候比实质的内容更重要。
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把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生产者—真正地运用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消费者层面---单纯地搬运知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搬到自己的脑子里,整整齐齐地垒起来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编织元素的能力?诀窍在于:不要太投入。
不要太投入?你可能想反驳我,你让我在学习时不要全神贯注,这样我的效率不就很低了。我不但建议你学习的时候不要全身心投入,我还建议你娱乐的时候也不要全神贯注。
打个比方:看电影。一般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会把自己沉浸到剧情里面,骂坏人,为好人的落难伤心,情绪随着情节一起一伏。但是这种观影方法只能当一位消费者,而迈不入生产者的大门。因为完全沉浸进去,只是自己爽到了,感觉身临其境了另一个世界而已,而没有能力自己去编个剧本,拍个小视频。
但是生产者在看电影的时候,他有一个分身。他一边在看情节,一遍在问自己问题: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拍?导演是如何编故事激发观众的情绪的?为什么这个镜头要这么拍?这么拍能给观众什么暗示?生产者不会任凭自己全情投入,被剧情带着走,而是冷眼观察,观察电影剧情、观察自己的情绪起伏、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最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顺便玩一个游戏:影视作品有多少种方式来表现【一个人走了】这个信息。我观察到:
1.通过本人对话:“那在下先行一步”
2.通过近景直接拍摄人开门离开
3.用航拍器在俯拍,一个人离开了屋子
4.用他人对话展示:“小姐已经走了”
5.用关门声暗示
6拍摄另一个人遥望远方的姿态,暗示主人公走远
..........
然后我进一步思考,以上不同的方式能给观众什么暗示?能有什么效果?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
生产者比消费者多了一项的步骤就是这里:他们一边听故事,一边理出故事的脉络,见皮又见骨。就像拉起撒在大海中的渔网,你得找到那根中心的绳子,而不是一个网孔一个网孔地去捞。
所以,从开始意识到每件作品的框架开始,观察它们,归纳它们的作用,最后做出自己的框架。
综上,从巴西奥运会告诉我们三个成长诀窍:
1.察觉并质疑自己潜意识下的假设
2. 养成发散性思维
3. 意识到形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