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第三章

双城的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服毒自杀,外面给出的说法是邪教控制,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来说,这个说法难以让柴静信服。在探索案子的过程中,隐藏在孩子们内心的魔鬼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情窦初开。第一个自杀的苗苗喜欢小杨,小杨虽然也喜欢苗苗但因为一点小事两人闹了矛盾,而苗苗乞求小杨原谅的方式也彻底摧毁了她的自信,这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再也没有抬起头的勇气,而一旦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人就容易走向极端,通过死来解脱。而苗苗结拜的六个同学也选择自杀,因为要有难同当。而事件相关的小杨等因为内疚以及大人们的偏见也偏向于轻生。

抛开故事背后的隐情来说,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对爱情的懵懂期,对异性极易产生好感,这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但无辜的我们被笼罩在所谓道德的枷锁里,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里的父母都宁肯做恋情的侩子手,却无视我们对人性最自然的需求。柴静所报道的【双城创伤】,在现实世界里很普遍,年幼的我们不仅对爱情憧憬,对友情也十分真诚。

把时间牵回到我上初中的年纪,那时的我对学习充满兴趣,对异性的爱慕,对同伴的友情,都来得无比真切。脑海中那个穿着灰色卡通狗T恤,轻悄的马尾随着愉快的步伐潇洒的摆动的女孩,至今仍活在我的内心。上初二的时候,我和她渐渐有了接触,我把我们的故事,以及将来要发生的故事写进了期中考试的语文作文里,那篇作文不出意料的获得了满分,还在整个年级传播的沸沸扬扬,那时的评卷老师姓孙,高高的,年轻富有活力,虽然没有教我语文,但通过这篇作文,孙老师联系到我,看在我特别有天分的份上,给了我好几本小说和一本精致的诗集,真好的老师啊!他理解我作文中的恋情,也欣赏我的文字,于是把这篇作文登在了他们班的班报上。接下来可精彩了,我在同学们中间出了名。那时的我还站在好学生的队列里,成绩一直在年纪的前四。我们班的班报本来也打算登这篇作文,但那女孩的妈妈是我们生物老师,她老人家不知怎么就知道了这件事,这下这个美好的故事也要草草收尾了。

那些所谓的程朱理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过于牵强的道德捆绑使豆蔻年华的我们只能将恋情作为地下工作,明面上,我们只能安分的学习和劳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