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25:120-121】情绪失读:一个关于疑病症的学说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把身体的日常感觉和不适感用患病的措词表达出来?据R.Mayou(1976)分析,有下述两方面的因素:

(1)素因:人格结构,既往关于自己和别人患病的经验,注意或忽视有关健康的知识,患病行为的模式,社会文化背景等。

(2)诱因:精神科病,身体病,周围人患病,人们谈论有关疾病的事,医生的影响,精神生活中的困难等。

这不是一种严密的理论,但这样的分析对临床医生是很有用的。

P. E. Sifneos(1980)提出了一个关于疑病症的学说,即所谓情绪失读(alexithymia)的概念。正常人能把自己的情绪“读”出来,也就是用语言表达情绪。疑病症者没有这种能力,他们感受到了情绪的各种身体变化,却“读”不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因此,一旦发生持久的或强烈的情绪扰乱,他们便只能用患病的措词表达,这就是疑病性诉苦。通俗地说,疑病症者诉述他们有病,相当于一位正常人说感到委屈、不满或有满腔怒火和仇恨无处发泄等。可争议之点在于,究竟是病人“失读”,还是他们能“读”但压抑了自己和不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而不自觉地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Sifneos的学说是一种生物心理层次的学说。巴甫洛夫学派完全可以给疑病症提供生理学的说明,这是另一个层次。我们还可以有心理层次的学说,举例说,疑病症是使人免于羞耻或内疚的一种自我辩护,便是不涉及生理层次的心理层次学说。此外,还可以有社会层次的学说。一个人一旦取得了病人角色,他就可以免除某些社会责任和义务,还可以享有某些特权。不妨想象,假如社会对病人一律忽视(原始人群大概如此)或给予惩罚,那么,疑病症也许不会发生;相反,倒是会有许多人否认、隐瞒疾病了。可见,疑病症是社会对病人加以重视和给予优待的产物。

看了这段文字,对疑病症有了全新的认识。

之前这个词只是个名词,在我的理解只是来访者在无身体的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对于患病和不适的身体感受。

有机会从情绪失读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丰富了我对这个名词的认知,尤其是“ 疑病症者诉述他们有病,相当于一位正常人说感到委屈、不满或有满腔怒火和仇恨无处发泄等 ”。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自己没法识别出来。“究竟是病人“失读”,还是他们能“读”但压抑了自己和不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而不自觉地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有过类似的体验,有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有情绪的,但是我自己觉察不到这是什么情绪,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好像我和自己的感受是隔开的。当我对自己的情绪有压抑的时候,我就会进入到这样的反应中,我在看我压抑下去的是什么,也在看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自动“解冻”。这还需要些时间。

这也让我再一次的感觉到,人类的心理是如此的深邃,如此的复杂。我们了解自己尚且不易,何况是了解别人嘞

你可能感兴趣的:(疑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