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为何拥粉无数?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托尔斯泰

image.png

为狄更斯点赞的还有弗洛伊德、毛姆、斯蒂芬·茨威格、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等一帮大V,就连向来极少谈论别的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狄更斯持有褒奖。

但也有些所谓正统的评论家对他,认为狄更斯的艺术水平不够,缺乏思想深度,只不过是二流的通俗作家。不过这些声音都被英国读者的掌声淹没,在大不列颠之外的英语国家谈到狄更斯也是掌声雷动,可以说狄更斯在整个英语世界的影响力,英国作家中除了莎士比亚作品之外,无出其右。

每次我喜欢上一个作家的时候,我便很有兴趣去了解他们的生平,我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履历跟他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作家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因为家庭陷入困境,狄更斯在12岁时被送入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其后不久他的父亲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几周后狄更斯母亲带着其他幼年子女们也住进监狱。少年狄更斯经常跑腿去典当家里的物品,他的弟妹都被送去上学,唯独他似乎被父母彻底忘了。

童工经历和被父母忽视带来的屈辱,对少年狄更斯造成了极大的心灵伤害,用他自己的话说:对我这个样一个有特殊才能、敏捷、热心、纤弱、身体和精神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没有人向我父母建议是否设法送我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读书,而这在他们还是办得到的。

请留意狄更斯对少年狄更斯的自我评价:有特殊才能、身体和精神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

狄更斯幼年多病,无法参加许多男孩的游戏,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而他的父亲有一间图书馆,收藏不少好书。读了一些书,应该就是狄更斯自谓的特殊才能。少年狄更斯俨然就是一个文艺少年,狄更斯的独创性愿望的种子就深埋在这寂静痛苦的丰腴泥土之中。

光是读了一些书还不足以让这颗文学的种子继续萌发,而不断浇灌它的是他那颗敏感的心,他让那情感之弦不断震颤,保持了种子的活力,抵挡住生活的酷暑严寒,最终迎来它的春天。

这颗心有多敏感,我们可以通过狄更斯自己的话来佐证:

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史如此巨大,即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然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 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多少年来,每当我来到这一带,我就绕路而行,以免问道黑鞋油的瓶塞上加胶泥的那种气味,它使我想起我从前的经历------就是在我的大孩子能说话以后,我从区政府旁的老路走回家时还会落泪。

苦难的生活谁也不愿意遭遇,但是在你靠别人之手和依赖别人智慧生活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的。你可能被苦难摧毁,梦想毁灭;也可能从苦难生活中攫取营养,使其成为筑造他日辉煌的一种独特源泉。

狄更斯少年时代遭遇的苦难生活,在他的心中灼下了一辈子的伤痛,但也给他带来文学上的创造力。想想他作品中塑造过多少儿童人物,他那仁慈的心灵、柔和的感情,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的描绘,这些都跟他的过往生活不无关系,可以说他曾经的苦难被他熬成了一剂解忧良方。

木心先生建议,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狄更斯的作品中,我读过的有《双城记》、《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炉边蟋蟀》、《伟大前程》和《我们共同的朋友》,另外略读了《狄更斯演讲集》。我试着粗浅谈一下为何狄更斯能拥粉无数?

幽默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无人能挡。

没有人不喜欢幽默,但它是极不容易的一种创造力。想想我们那些一年一次登台表演的所谓喜剧演员们,他们奉献出的都是什么的作品,就知道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靠挤是挤不出来的。想想那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大叔,曾经受到多么疯狂的追捧,就知道这种创造力有多稀罕。

读狄更斯作品,你不会哈哈大笑,但是你会经常地嘴角荡起微笑,他的文字不只是幽默,还是高雅的。狄更斯的幽默无处不在,读他的作品,就像不时有人在你腋下咯吱你一下,拧开了你欢乐之泉的水阀,在你的心头洒了几滴。

狄更斯的幽默主要不是情节上的幽默,而是语言上的睿智幽默。情节上的幽默,是一种搞笑性的喜剧的幽默,因为容易被夸大而失去真实性,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写实的,他的幽默来源自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提炼,以及他自身的秉性。

狄更斯对于当演员抱有极大的兴趣,还曾获得演出的机会,他的戏剧天赋融于他的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幽默性。

幽默如同一道阳光似地照在他的作品里,把普普通通的风景辉映得亲切宜人,无限可爱,他的作品到处洒着这样的光点,充满了千百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奇迹。狄更斯增添了他那个时代的欢欣和快乐,促进了他那个时代的血液循环。——斯蒂芬·茨威格《三大师》

就我所看的作品中,最为幽默的人物角色要数《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妇,他们生活的窘迫和他们语言的奢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单独把这两个人物拎出来另成一部作品,那就可以一部喜剧。米考伯这个人物,每一次出场都令人期待, 当他们夫妇坐在马车上退场时,观众都是眼角挂着欢笑的泪珠,他们成为最为抢镜的配角。

语言的幽默试举一例:大卫·科波菲尔路过萨伦学校想到克里克校长时,我真想把我所有的钱都拿来换得法律的许可,下车去把他打一顿,然后把像关在笼里的麻雀那样的学生全部放掉。

在《狄更斯演讲集》可以读到狄更斯曾经发表的精彩演讲,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如何展示他的幽默和激情,还可以看到他所受到的欢迎程度。

熟悉的味道才是喜欢的味道。

我曾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喻成开车在奇峰绝地的老司机(见文后链接),那么狄更斯则是开着观光巴士在都市游走的老司机。他熟悉伦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河流,天气,和人们脑中所想。

斯蒂芬·茨威格在评点狄更斯时说:狄更斯是一个目光犀利的天才,他所有青壮年时期的肖像,最最传神的是那双奇特的眼睛。他的目光精准之极,无可比拟,是一台精准奇妙,永不出错的仪器。

就是通过他那双一个亿像素的眼睛,观察伦敦街道上的人们,他把其中几个揪来放入他的作品。狄更斯塑造了成百上千种人物,他对每个人物的描述都没有丝毫懈怠,非但不厌其烦还津津乐道,就连小马、狗、茶水壶、蟋蟀、挂钟里挥镰刀的铁皮人都在他的笔下生动可爱起来。

人物在情节上有主次之分,但是在对人物的描述上,狄更斯一视同仁,都给予他们最大的热情,精雕细琢地描述他们,直到把他们清晰地印在读者的脑海。

非但如此,对于每一个人物,他都负责到底,绝不会让他们中途掉队。等到末日审判时,善人升向天国,恶人遭到惩罚。

伟大的情感成就伟大的作品。

一部作品之所以称之伟大,是因为它具有伟大的情感,我们被文学打动,是被其饱含的情感打动。

狄更斯为读者描绘的世界,是为读者熟悉的,让他们感同身受。狄更斯对于苦人和孩子们抱有深深的同情之心,尤其对于儿童的快乐和苦难描写精彩绝伦,他的同情心慰籍了苦难中的人们。有一份工作、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相亲相爱的爱人,这就是狄更斯眼中的幸福,这种幸福生活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正因为如此才能给人以希望,他的作品提高了穷人家炉火的温度。

好人步入天堂,坏人得到惩罚。有批评家指责狄更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平庸的情感,所以他的作品是缺乏深度的。我认为如果在宽度上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那么也就是具有了深度。用好的故事,感动人的表达,阐述被普罗大众接受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是可以被称之伟大。

狄更斯并不苛求文字上的奢华,但是他诗人的气质,以及他饱含深情的个性,赋予他的语言以动人的力量。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对于朵拉的爱情宣言有这么几句:

可以这么比方,从我身上榨出的爱情也是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淹死,而就这样后,剩下的还足以把我里里外外浸透。

她是为爱她的我而唱,别人可以喝彩,但和他们一点不相干。

人们过去相爱过,将来也还有人相爱,但没有任何人可以、能够、情愿并曾经像我这样爱朵拉。

我为爱朵拉和被朵拉所爱而感到如此自豪,就算我上过天,我也没有像那会儿那样觉得自己比凡夫俗子更了不起。

现实生活中的狄更斯也是个多情的人,他被传有婚外情,而且和两个小姨子都有一种玄妙的关系,对于小姨子玛丽的感情更是情深绵绵。有人臆测狄更斯是把现实生活中对于小姨子玛丽的情感,在小说中放到朵拉身上,还有人说《老古玩店》中耐儿也是以玛丽为原型塑造的。

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感,塑造了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只要是真挚的情感,总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无论我们对于狄更斯私人生活有多么感兴趣,但是我们最该讨论的应该是他的作品。

在写作方面,毛姆评价说,“狄更斯尽管有着夸张、庸俗、拖沓和感伤等缺点,但仍是最伟大的。”

狄更斯谈论自己的作品时,说道:对于我想象中创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个溺爱的父亲,从没有人向我这样对他们深深爱着,可是,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心底深处有一个孩子最为我宠爱,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喜欢这本小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本书带有自传性质,虽然他本人不承认,但是了解他人生经历的人,还是可以从中窥出一斑。或许正因为具有自传性质,这本书才写得格外动人。

在节奏上我认为也比其他作品更为紧凑,而作品中人物从孩子的视角开始写起,情感的力量最为饱满真实,这本作品可以说把狄更斯所有的特长都发挥出来了,而明显的缺点几乎没有。正是基于这些,我也是最为喜爱《大卫·科波菲尔》。

《炉边蟋蟀》算是中短篇小说,这是一部飘荡着圣诞欢歌的小说,通过这本小说你就能了解为什么说狄更斯有仁慈的心灵、柔和的情感;他所定义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他是穷人的天使。

所有作品中,《双城记》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似乎更大,这部作品开篇之词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百多年后的今日,读起来依然掷地有声。再过一百年,想必依然铿锵激昂。

这本作品设定了法国大革命这个时代背景,意图赋予作品历史和政治喻意,在意义上显得宏大深刻。可就这部作品本身来说,塑造的故事在真实性山上让人怀疑,特别是越狱情节(狸猫换太子)的设置,还有人物个性刻画不够丰满鲜明,特别女主的个性显得模糊,看上去是一个大头娃娃似的人物。

并非说小说的故事都是一定要真实可信的,但是涉及历史性的带有悲剧性题材,其材料真实性上一定要令人信服,时代背景和具体故事之间要有非常可靠的链接,《双城记》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单薄。《战争与和平》就显得让人信服多了,因为里面塞有大量真实性材料,托翁对于战争历史的思考,以及他在哲学、宗教上的造诣既夯实了作品,也提高了其思想性。

《雾都孤儿》叙事线索相对比较集中,可以谓之孤儿奥利弗奇遇记,他从一个地狱跳进另一地狱,又跳进另一个地狱,最后跳进一所大宅。孤儿从此不忧伤,幸福把歌唱,找到亲人了,找到人间的天堂。就其人物角色的个性刻画,跟其他作品比略显单薄,刻意的圆满追求也减弱了艺术性,这部作品我早闻大名,现在它在我心中狄更斯作品排行榜上位置要靠后一些。

《老古玩店》这部作品不能说有很好的前后呼应,主旨明确,就小说名字来说也有点让人困惑,但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读者深深地套牢,就如一开篇把一个吃瓜群众(作者自称我)套牢一样。让读者不由得在心里为小耐儿担心,为一老一小的命运担心。

奎尔普的丑陋龌龊凶狠,小耐儿的美丽善良弱小,鳄鱼正张开血盆大口,正徐徐靠近岸边那可爱美丽的小鸟,观众们怎么能不替小鸟担心。到小说结束,这种担心也未放心,非但如此,还为之眼泪掉下来。这部小说把美与丑、善与恶的两个极端塑造出来,读者有多痛恨奎尔普,就有多同情小耐儿。

《伟大前程》一开篇写到孩子,一个孤儿遇到一个越狱犯,既让人揪心有让人好奇。狄更斯所有的小说开篇都极富有吸引力,这部作品算是最富有神秘感的开篇。后来这种神秘感一直伴随着这部作品。从沙堤斯山庄到律师事务所,到最后杀人犯马格维奇再度出现,都富有神秘感。到最后,匹普在爱情遭遇到一个小玩笑,最终他的爱情还带有一丝玄秘的意味。

《我们共同的朋友》算是上述作品中最长的一部,偏偏又是翻译最差的一部,让我耗费不少心力和耐力。风高月黑的夜晚,一艘小船,两个人,打捞起一个尸体。故事由此开始。所有狄更斯作品中包含的元素都含在其中,有好故事,好的角色,好的人,恶的人。善与恶捉对厮杀,最后坏人被干趴,死人复活了,爱情圆满了。因为翻译缘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阅读和对它的评判。

卡尔维诺将《我们共同的朋友》定义成伟大的经典的作品,而纳博科夫则推崇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我还没有读过《荒凉山庄》,我想我将来会读的,当我忧来无方的时候,我就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什么样的司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狄更斯为何拥粉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