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 庄稼人的信念

昨夜与爷爷通电话,照例给他“上课”,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再下地干活了。于是,爷孙俩就“要不要捡杏核”的话题展开辩论,并延伸到“要不要种地”。一开始我坚定地说“不要”,但是随着辩论的深入,我竟然被爷爷的观点打动了。他的言论虽然固执,却道出了庄稼人的信念,那些朴实的话语和理由,让我无法反驳。

爷爷出生于抗战时期,如今寿登耄耋,曾经那坚实的身躯,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形销骨立,瘦弱不堪。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虽然念过完小,会识文断字,却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至今还保持着劳作的习惯,每天起早贪黑,孜孜不辍。从这些年爷爷的身上,和他那些固执的道理中,我读懂了一名庄稼人的信念。

“地不能荒”是庄稼人的第一信条。土地是庄稼人的根,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的每一口吃食,都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尽管现在生活早已富足,但一辈子的热爱和习惯,让爷爷舍不下土地,他说:“看着种庄稼的好地变成长满草的荒地,我心里难受。”爷爷深深地爱着耕种了一辈子的黄土地,在他的心里,只要自己还能干得动,就不能让地荒了。

“人不能闲”是庄稼人的第二信条。勤劳是庄稼人的魂,早些年村子里相对富裕的人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更勤劳。庄稼人有“五业”,即人们熟知的农林牧副渔,除了种庄稼,育林、放牧、搞副业是黄土塬上庄稼人的其他收入来源。每到夏天,爷爷的一大副业就是杏子,青杏、杏干和杏核都能卖钱,这不,爷爷这几天又在捏杏了。我坚决反对他,很生气地对他讲:“你忙忙碌碌一个月下来,捏的杏核也就卖几百块钱,抵不过大孙子加两天班的工资,这么辛苦图个啥,我们养你啊。”爷爷也自知理亏,小心翼翼地讲他的道理,他说:“人要自力更生,我虽然不比你们赚钱多,但是我还能动,我不想成为一个没用的老头,成为你们的负担。”我没办法去反驳他,任何的反驳都会伤他的心,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老头。其实我也明白,他看中的不是那点钱,而是勤劳了一辈子,起早贪黑的习惯深入灵魂,闲下来也就没有生活的劲头了。

“驴不能瘦”是庄稼人的第三信条。家乡陇东地区,在机械化农业普及以前,毛驴是庄稼人最亲密的伙伴,现在很多山区没有修梯田的坡地,依然是靠毛驴耕地。在以前,村子里哪家驴养得好,庄稼也一定种得好。爷爷现在还养着两头驴,是一对母子,他喂养的驴常年都有膘,毛发黑亮,不管冬闲期还是夏忙期。每天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驴拌料,中午不管多忙,都会给驴饮一次水,晚上睡觉前之前,还要专门再去添一次草。在爷爷心里,毛驴不仅仅是牲畜,更是一起耕种的好伙伴。

爷爷说,刚解放的时候,族中有一位太爷爷在环县县政府任职,回乡探亲时觉得爷爷挺机灵的,也念过书,想带他去政府里谋个差事,但是他没去,为此还被太爷爷抽了一顿鞭子。回忆起这件事,爷爷说:“现在想起来挺可惜的,就没抓住机会,在穷山沟沟里种了一辈子庄稼,但谁让咱就是种庄稼的命呢。”看得出来,他虽然嘴上说可惜,但心里并没有后悔,种庄稼,他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只有庄稼人才能懂得的快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播种的希望,收获的满足,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

爷爷是庄稼人,爸爸和我也算是半个庄稼人。我从小跟着爷爷耕种、收割、喂驴、放羊、捏杏干、挖药材……所有的农活我都干过。犹记得小学六年级暑期,母驴产仔后,爷爷给小驴配奶的时候给母驴踢伤了,十三岁的我独自赶着一对毛驴,耕了二十多亩麦地。那是一段辛苦却快乐的时光。

“地不能荒,人不能闲,驴不能瘦”,是庄稼人的信念,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信念。“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进学解》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古往今来,无数成就事业的人都是如此。不疏于业,不惰于行,不拙于器,正是庄稼人质朴信念的内涵,是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大智慧。

后记:回到和爷爷的通话,虽然我被他的观点打动了,无法反驳,但我并没有遵守辩论精神,坚持给他“上课”。我对爷爷讲:“说归说,你说的对不对咱先不谈,但你还是得听我的,让你别干活你就别干,要当个听话的好老头,好好吃喝注意身体,这才是正经事,不接受反驳,别一天老想着闹那些幺蛾子。”没办法,讲不过道理,就只能不讲理,我也安慰自己,现在对爷爷不讲道理,也是在报小时候他对我不讲道理里的仇。嗯,就这样,没毛病!


麦客子(笔名)

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七日午于西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感悟 ▏ 庄稼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