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字背后的姓氏文化

“芈”字背后的姓氏文化_第1张图片

几年前,一部《甄嬛传》让不少人认识了“嬛”这个字,今年年初热播的《芈月传》又引发了网上学习生僻字的热潮,比如:芈、樗(chu一声)、驷(si四声)、穰(rang三声)、媵(ying四声)、莒(ju三声)、缂(ke四声)。

一边看剧,一边聊文化,似乎成了当下网络时代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除了这些生僻字,大家对“芈”这个姓也有极大的兴趣,连我这个平常不太爱追剧的人也不由自主的关注了一下,对芈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小小探究,今天就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这个“芈”是个双音字,读[ miē ]和[ mǐ ]的音,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羊的叫声。另外一层是指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

说到 “芈”是楚国贵族的姓,可是历史上的楚王都是叫熊某某,那芈月应该叫熊月才是,为什么姓芈不姓熊呢?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有,剧中说到芈月再次来到义渠见到小狼,要给他起名字。义渠王说找到小狼的时候身上挂了铜牌,上面写了一个“白”字。芈月想起芈姓中有一个分支姓白,所以芈月给小狼起名白起。

真是莫名其妙,这姓白的又关姓米的什么事儿啊?芈月你究竟姓熊还是姓白?

还有,我们平时看到的《百家姓》里面也没有芈这个姓啊。

钱文忠教授曾说过:“我们的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家族传承的历史,更记录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史。”看来这芈字背后要牵扯到源远流长的中华姓氏文化了。

“芈”字背后的姓氏文化_第2张图片
就说《芈月传》中的屈子吧,也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人们更习惯叫他屈原而不叫芈原。与屈原同姓,不同氏的历史名人还有“西楚霸王”项羽。而女子则是称姓,不称氏,所以芈月叫芈月,而不叫熊月,更不叫白月。

那么姓和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听一听钱文忠教授的解读:

“中华的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姓氏非常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现在说的姓氏只是姓的意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误区,比如说,我问您府上是哪里啊?这是问籍贯吗?不对,籍和贯是两回事,老家在那里是贯,不是籍。籍是士农工商等,士籍,读书的人,兵籍,打仗的人,在传统中国籍是不能改的,但是我们现在搞混了。”

“姓氏也是两回事,最早的时候,姓在前面所有叫姓氏,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最早来自于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群体,他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用熊做图腾熊是他们的保护神,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动植物姓一般都比较古老。”

“接下来进入母系社会,女字变旁的姓特别老,有了姓,为什么有氏呢?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这样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现有姓后有氏。”

“中华的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姓氏非常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现在说的姓氏只是姓的意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误区,比如说,我问您府上是哪里啊?这是问籍贯吗?不对,籍和贯是两回事,老家在那里是贯,不是籍。籍是士农工商等,士籍,读书的人,兵籍,打仗的人,在传统中国籍是不能改的,但是我们现在搞混了。”

“姓氏也是两回事,最早的时候,姓在前面所有叫姓氏,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最早来自于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群体,他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用熊做图腾熊是他们的保护神,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动植物姓一般都比较古老。”

“接下来进入母系社会,女字变旁的姓特别老,有了姓,为什么有氏呢?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这样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现有姓后有氏。”

原来如此!那我们现在的《百家姓》岂不是应该称为《百家氏》?现在看来,我们平时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又岂止是在同姓之间呢!除了姓和氏,古人还有名、字、号,等等,那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可真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正如钱文忠教授说的那样,一提到中华姓氏的起源,就离不开神话传说中的先人们,最有名的就是三皇五帝。五帝中的黄帝姓姬,是中国最古老的姓。其他的,姜、嬴(yin二声)、姒(si四声)、妊(ren四声)、妘(yun二声)、言、姚等等,这些也是很古老的姓。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血统的符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区分血统、区分婚姻。俩人见面,你一报名字,对方一听你的姓,就知道你们是不是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代,如果是一个姓,那人情上就会增加几份熟络。如果不是,那两家还有机会结为姻亲之好。所以,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姓”的解释就是“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说到“别婚姻”,中国古人就发现一个现象,“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说,同姓的男女结婚,生的孩子会少,而且孩子也不好养,比较容易得遗传病,关于这一点,现代科学都已证实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欧洲的血友病,又被称为皇家病,维多利亚时代几个皇室之间经常近亲联姻,导致这一疾病在后世子孙中不断的加重和蔓延。对于古代农业社会来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后代子孙昌盛、家族繁荣的考虑,中国古人便约定俗成“同姓不婚”。可见,老祖宗设计的这套姓氏机制,是有深远的优生学内涵的,是基本的人伦。

有时人们训诫别人的时候会说一句很重的话:“别忘了自己姓什么!”或者自己赌咒发誓的时候会说“我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姓某某”或者“我的姓就倒过来写”,这背后的含义就是,连自己的姓都不重视的人,那和禽兽没什么两样,因为禽兽没有人性、人伦,没有姓氏。

而氏的本义是标志同一血统中不同宗族系统的符号,所以《米月传》中,米月和小狼白起是同一血统不同宗族的亲戚,血浓于水,两人认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氏的主要作用是“别贵贱”,就是表明人的身份地位,从事什么职业。《白虎通义》中对氏的解释是,“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前面讲到,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到了周代宗法制度严明起来,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老百姓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主要是来“别婚姻”。贵族男子有姓有氏,主要是来“别贵贱”。有的以封地或官职、爵位为姓,如齐、楚、韩…司徒、司马、司空…王、侯、公孙等等。有的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是指虞舜出生的地方、东方则指伏羲住的地方,那么职业如:陶、巫、医等等。还有的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柳、梅、李…水、林、风等等。

当你听到对方的姓氏,你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个人是世家子弟高富帅,还是寒门士子草根男,是厨子的后代,还是医生的子嗣,你就会用符合对方身份的礼仪来招待人家。

西周以后姓、氏逐渐合一,形成了现代中华姓氏的基础,随着历史的演进,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又带来了许多新的姓,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到今天,现代中国人的姓已经是非常庞杂了。那到今天,中国到底有多少姓呢?根据2010年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古今一直在用的大概有18000个。看来这“百家姓”应该叫“万家姓”才更合适。

再来说说这个“名”。姓氏是公共的,而这个“名”是属于个人的、非常个性化的代号。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里面讲述了古人生活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不像现代有各种各样的照明设备,那时候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稍微离远一点儿你就看不清对方是谁,是敌是友难判断,那就要互报姓氏,可是姓氏是公共的,你说自己叫米白,那我只能知道你是米姓下的白氏部落的一个成员,可是,你是我白天见的那个姐姐呢,还是前天遇到的那个妹妹呢,这就很麻烦。于是人们就约定俗成,在姓氏后面再加个"字"作为自己的专有代号,姝儿、月儿、茵儿什么的。这样,你一听她的名就知道对方到底是谁了。

周礼》中说“婚生三月而加名”,就是说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大人要给他取名,一般是由父亲来取。母亲抱着孩子来见父亲,父亲一看这个孩子,第一印象是什么,就给他起什么。比如孔子的哥哥叫孟皮,那可能就是看到孩子的腿脚有点不正,腿瘸、跛子就叫做皮。孔子的一个弟子叫曾点,那可能出生时脸上有一颗很明显的痣。再比如,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叫《郑伯克段于鄢》,里面讲到郑庄公的母亲,生郑庄公时难产,就非常厌恶他,就给他取名叫“寤生”。

一般来说,名是父母长辈给的,是长辈对自己的称呼,古人重孝,不仅姓氏不能改,名也是不能轻易改的,那样不仅会扰乱血统,也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会失去祖先的庇佑,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其背后就有这样一层内涵在。

那“字”又是怎么回事呢?古人到了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行过冠礼和笄礼后就是成年人了,这时候一般由长辈再给你取个字。名是供父母长辈呼唤,平常也用于自己的谦称,比如,孔子名丘,他在学生面前就常自称“丘”。而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你,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或属下只能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像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苏东坡的那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首词前面还有一段引子,讲的是苏东坡做这首词的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说,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酩酊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子由是苏辙的字,古人兄弟之间称呼,也是称字,不称名。

我们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就遇到过这样一件,因称呼别人不当,而下不来台的事。杜甫在成都做官时,曾是严武的幕僚,二人关系非常好,但是严武性格有点耿直火爆。一次喝醉酒后,杜甫就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真是想不到严挺云竟有这样的儿子啊,严挺云是严武父亲的大名,这可把严武惹恼了,大骂,“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的孙子,你敢捋老虎的胡子吗?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这一“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的古人对称谓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名与字含义相近或相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字义相近;东汉文学家班固,字孟坚,固与坚都有“坚固不可动摇”的意思。说到名与字含义相反,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与退相反。北宋理学家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意思,晦则是昏暗的意思。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相关的联想。比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联想到天空的浮云。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由云彩联想到神龙。岳飞,字鹏举,由飞翔联想到,展翅翱翔的大鹏鸟。

我们聊了姓、氏、名、字,最后再来说说号。“号”起源很早,但是到南北朝时期还不太流行,葛洪、陶渊明有号,葛洪叫抱朴子,陶渊明叫五柳先生,但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年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大家就觉得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中说“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简单来说,是为了让名字锦上添花,更加好听。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一般是自己取的,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等。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这个青莲居士就是雅号。古人取号也有很多内涵和讲究在其中,因为时间关系,将来有机会再和大家详细聊一聊这个“号”。

看剧聊文化,一个芈字让我们对中华姓氏文化做了一个小小的探寻,可以看见,古人起名、取字、作号是非常注重里面的道德内涵和精神修养的。看过江本胜博士写的《水知道答案》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你给水展现正面美好的文字、声音和图像,水结晶就会呈现出美丽的结晶体。我们的名字要伴随我们的一生,那么拥有一个丰富内涵而又美好的名字会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条新闻,一个80后的父亲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叫赵@,到派出所登记,因不符合姓名登记标准,被要求改名。如果我们现代人能够静下心来对传统文化、对中华姓氏文化稍作了解的话,就不会随随便便乱起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芈”字背后的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