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5节体会与思考

阅读1、2节的过程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感到艰涩。
1节中,米兰·昆德拉以尼采关于“永恒轮回”的思考展开整个小说。
“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妄”字来首次表示对尼采这一说法的“不赞成”(全本书并没有读完,到底是赞成还是不赞成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理解)
之后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从非洲部落的战争到法国大革命再到对希特勒的思考,从整个人类的高度看待“永恒轮回这件事”,他认为少数人的牺牲换来多数人的生存是值得的。
结合写作背景“布拉格之春”来看,作者的反战争情绪很强烈,他把无休止的战争比作“硬疣”。
作者在这一节的文末提到了“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我的理解是:战士、普通百姓包括作者的亲人在战争中为最后的和平牺牲自己,是的类似希特勒这样好战份子最后落败,如今作者提到这种和解,是跟一种对战争产生的死伤、家破人亡的怨恨的和解,或者说是一种与民族仇恨的和解。但是作者又说,这是一种“深刻的道德沦丧”,到底忘记战争的侵略破坏是一种道德沦丧,还是愿意放下历史的伤害、与仇人握手言和是一种高尚呢?

第2节中作者终于为我们解释了本书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含义。
再一次引用尼采,即便我还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否赞同尼采但是我能看出作者确实重视尼采的理论。
“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作者虽然在这里用了沉重这个词,但是又在后文阐释了“最沉重的负担”对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轻便的美丽”使得生命显得不那么真实。
作者引用巴门尼德的正负极思想,为全书提出一个概要性的提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到底是对是错?
根据本书书名,我觉得,作者的答案应该是“错”。

从第3节开始,整个小说的情节终于呈现在我们眼前。男主人公托马斯的形象开始逐步的细化,女主角特蕾莎也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3、4、5节短短三节中,作者三次提到“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句话,在第4节的文末,我终于看到了作者如此形容的用意。就好像一个男人把心爱的女人当做孩子一样珍视和心疼一般,作者在这里终于告诉我们这是爱情。

爱情,或者说是真情,是作者一直无法相信的或者说接受的。作者提到“任何女人都永远不能拎着箱子住到他家来”,“他为什么非要牵挂这个孩子而不牵挂别的孩子呢”这样的话,可以看出托马斯是一个热爱原始爱欲、却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男人。用托马斯自己的思考来解释他这样的原因“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也恰恰是因为托马斯看透个体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所以才会产生那句德国谚语“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一般的“贪婪”。对任何美好事物的贪婪,包括从前托马斯的爱欲,和与特蕾莎相遇后的真挚爱情。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我看到的作者的行文线索——选择。
在第2节末作者提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到底是对是错”的选择统领全书。而后他在第3节中提到“是否该建议她来布拉格住下?要么放弃”以及后面他出神思考是“出于疯狂还是爱情”以及“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仅仅读了15页,作者提到了3处选择,我还在期待后文作者是否还会不停地为主人公托马斯提出“选择”。

最爱一句话:

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跟我一起读这本书吗?一起深阅读,读后感陆续发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起读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5节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