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住欲望,倾听以待

   

摁住欲望,倾听以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这应该是关于如何与人说话当下最火的一句名言,如果没有记错,它最早的运用发明者该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就感觉到很震撼,仿佛它说的就是我,而在这之前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个不是那么强势的我,却总是在说话上给了别人以皇帝般的强势,可以想象在一个崇尚平等的环境里,我给足了你不平等式的强势,你们必会还我一个“孤家寡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一个在说话上更加强势的国王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心里突然间像是塞了一坨狗屎般难受,而平时说起来头头是道的我,在这次交锋中本以为会有一番殊死搏斗,但结果也真是出乎了意料,就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不战而败”。是的,败的连一个过程都没有,与国王的整个交谈过程中,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在滔滔不绝,我呢?时不时地拨动一下手机,时不时地违匿自己附和他一句“嗯嗯,很有道理”,再不然就是顺着他的思路提一些问题,要不然这个场面尴尬地又要如何来收尾呢?关键是无论我如何的给他暗示,“置若罔闻”仿佛是他天生的光环,也许他就不懂得什么叫做委婉的拒绝与排斥。

      遇到这样一类人,你是不是对他也萌发了无数的讨厌,而我就是这一类人中曾经的一员,在经历过如此惨痛的对比后,我也为自己感到深深的后怕了,看这不就是放大版的我吗?一个连我自己都讨厌的人,又如何去取消别人对我的讨厌呢?即使是天赋的权利自带的免疫,你又如何去做到不让别人的心不去讨厌一个压在头顶上的人呢?

      “痛过之后,思考痛苦的原因”是谓痛定思痛,至于如何让自己在表达想法的同时又不压抑别人想要表达的欲望?或者说如何做到闭上嘴也能润物无声?我想了很多,也看了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是都懂得,但正是因为自以为是的懂得,我们才成全了自己说话的权利,忘却了别人也有说话的权利,不曾履行义务,却一再要求权利。如果我们还想要和我们之外的人愉快的相处,那我们首先就应该去学会如何节制自己,只有摁住了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想说的欲望,我们才能谈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一个人懂得多,那叫知识丰富;一个人懂得克制,那叫矜持自重;知识丰富又矜持自重,那叫“修养”。在生活中,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一缕春风,与人交往,常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愉悦。

      习惯于表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辐射周围的人与物,本就是人的天性,给天性一点空间,自由;信马由缰式的放纵天性,自私。有的人喜欢急于表达自己,虽然说也是在和别人交流,但对于别人说些什么,不会在意的,更多的是倾向于“什么时候该他说了”,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倾向,然而一旦发现别人停顿下来,不由自主的就会替补就位。也许他会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但如果他不擅长这个话题,更多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另起一个自己最为熟悉的炉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致自己于陌生的环境里,毕竟陌生就代表了未知,而未知似乎正说明了自己的无知。急于表现,往往的结果就是,别人对你的不耐烦,对你的轻视,其实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别人对你的态度,正是你对别人的态度”。由此可见,有的时候放慢一下自己,倾听别人的想法,别人也许会很愉快的为了你而放慢。所谓摁住快走的欲望,才能倾听到森林里最为动听的鸣唱。摁住欲望,倾听以待,也许慢说比快说、说比不说,给你的收获更多。

      放慢嘴巴,给大脑一点反应的时间,仔细想一想,也许我们会给自己留下更少的错误;放慢嘴巴,给耳朵一点判断的时间,仔细听一听,也许别人会给我们更多的耐心。与人讲话,去掉自我,即使做不到以别人为中心,至少在语言上我们给予了彼此平等的权利。学会倾听,给别人以尊重,给自己以尊重。

摁住欲望,倾听以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阿多不嫌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摁住欲望,倾听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