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第11天 |怎样在海量信息里寻找聚焦点

文 | 王烁 编辑 | 儒商诗人来源:《30天认知训练》微信公众号:儒商诗人  

| Begin |

晚上好!分享王烁老师今天的认知训练,我来给你讲一个博弈论中的关键概念聚焦点

它的重要性甚至帮助避免了美苏大战的爆发。

它的提出者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

托马斯·谢林是谁呢?


【认知升级】·第11天 |怎样在海量信息里寻找聚焦点_第1张图片
托马斯·谢林


01

最聪明的经济学家

多年以前,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要从哈佛大学退休,一所大学赶紧去挖他。这所大学比较死板,哪怕是自己去挖的人,也得提交4封推荐信。这对谢林来说不是问题。他的4封推荐信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写的。

其中,萨缪尔森,那个20世纪最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是这么写的:

“谢林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经济学家。”


王烁老师的朋友子夏曰在微博上转述了这个掌故,他是从这所大学的前任院长那里听来的。这所大学挖一个已经要退休的家伙是有原因的——他们在赌谢林会得诺贝尔奖。果然不久,谢林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眼中最聪明的经济学家,自然是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但谢林又是个非典型经济学家。

他是博弈论大家,著述很丰,基本都是论文集;博弈论差不多就是数学,但他的论文却没多少数学。可能是因为他对语言的驾驭已入化境,用文字就足以表达那些通常认为不用模型就无法表达的精妙逻辑。也可能因为,他治学兴趣在于预测和解释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

谢林的学问大多是在兰德公司做的,就是那个美国最著名的智囊,直接服务于美国冷战时期的战略设计。美苏在几十年的冷战中斗而不破,时时要走到悬崖边缘,又要走回来。这当中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谢林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只知道他作用极为显著,以至于他获得诺贝尔奖时,颁奖辞是这样写:

“在核军事竞赛的背景下,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做学问做到经世济用,就是谢林这样。

介绍完了谢林,接下来我要跟你说说他在冷战时期,为遏制美苏大战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就是在博弈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聚焦点”,也叫“谢林点”。

失去联系的约会

假如,你在天南,朋友在地北,明天是元旦,约好明天在北京见面,但一不知道明天几点,二没说在北京哪个地方,三你们彼此联系不上,你们俩在北京都没认识的人,等等。总之,你只知道,他也只知道,你们俩要在北京见面,其他一概不知。

请问:你们明天能见上面吗?几点在哪里?


这问题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无解。

你知道,光自己想在哪里见面是没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去猜对方想在哪里见面,对方同样如此。所以你在猜他,他在猜你。表面上,这是个无限循环,好像两面镜子彼此反射,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实际不然,它可能停下来。

如果习俗、法律、传统、教育、爱好和你们共同的经历,使得某一个时间点对你们俩来说有一个特别的意义,或者说某一个地点显得比所有其他的地点,都显得更为合理,那么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你们在这个事件中的聚焦点。也就是你们可能会选择约见的地方。

我猜,你和朋友见面的地点是天安门广场,时间是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呢?

因为明天是元旦,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著名的地点,是比所有地点都显得更容易想到的一个地点。而元旦那天,对于天安门广场来说最突出的一个时间点就是升旗的时间点。

你现在就去查天气预报,明天日出是几点,日出时分升旗,错过这个时间,错过这个地点,你就很难见到他了。

同样的故事,谢林讲过。换了个时间,换了个地点,最终的见面时间是中午12点,地点是纽约中央车站。

谢林说,在这游戏中,那个特别的时间,那个特别的地点,就是聚焦点(focal point)。每个人预期对方预期他预期对方预期的那个点, 所以“聚焦点就是每个人预期别人预期他可能会怎么做的方法”。

02

市场与冷战中的聚焦点

听起来像是浪漫故事,其实非常实用。比如选美,环肥燕瘦,让你预测谁会夺得花魁。谁最美哪里有客观标准,怎么预测?

最靠谱的,是预测有明显特征的那个人夺魁,哪怕这特征仅仅是一颗痣。这与痣是否进入流行无需有关,只需要它能将莺莺燕燕区隔开来,于是就成了聚焦点。在评委你看我、我看你的心理对视之中,赢家脱颖而出。

这就是为什么,在网红脸越流行的世界里,越没有偏爱网红脸的理由。

既然提到选美,就无法不联想到投资。凯恩斯,这个智者、经济学家、思想家和投资家——他管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校产投资。他说,买股票如选美。

你想买会涨的股票,与你预测谁会赢得选美,没有什么不同。你得猜其他人以何为美以何为贵,其他人何尝不是在猜你。你猜我猜你猜我,在这个所有人都希望其他人的选择跟自己相同的游戏中,如果聚焦点现身,那么市场会瞬间形成合力。

老资格的投资者常说,市场本就要如何如何,只是需要个理由。聚焦点就是市场等待的理由。

推开去,不难理解中国市场为什么政策的效应如此显著。因为政策就是市场上的“聚焦点”。市场本身有无数种潜在的可能,但是市场知道政府的政策是一种最强势的存在,所以当政府出台一个政策的时候,这种无穷多种的可能,会瞬间收敛到政策这一个维度。所以不要轻易说市场是不理性的,市场很可能是非常理性的。

我们刚才讲了选美、讲了市场、投资,也讲了怎么跟人约会、盲约,这三个案例都有共同之处,就是哪里有一个明显的聚焦点。我们能够在没有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充分,或者说你不能够信任对方信息的时候,仍然能找到大家选择协调的机制,就是那个最明显的,让无穷无尽的循环、递归停下来的那个点。而这个点不仅是对刚才说的那些事很有用,它也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谢林研究课题当中最严肃的是美苏冷战。冷战长达40年,最大的成就一是没有从冷变热,二是美苏都有极为庞大的核武库,却从未使用过哪怕一次。

其实在核爆广岛长崎结束二战之后,美国国防部评估其后果,第一个结论是威力惊人,第二个结论是它也就是种武器,跟常规武器一样是种可行选择。基辛格早年就写过重要论文,认为核武器用于战场是可设想也可行的。使用核武器成为禁忌是后来的事。

谢林称,将其变成禁忌是个明显的聚焦点。设想一种情景,加入使用核武器本身不是一种禁忌,而美苏在别的地方找到另外一个聚焦点,那能不能找到?核武器当量差别极大,最小的手提箱式核弹,当量并不大于大型常规武器,从历史上看,美苏之间找不到这个点。

因此,美苏之间暗战,你说是在不使用某个级别以上的核武器上达成默契容易,还是完全不使用核武器容易?

美苏之间都不愿意核大战,这是肯定的。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找到在任何情况下不使用核武器这个开关。其实他们并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但是这是一个隐形的默契,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聚焦点。

就算双方有热线随时沟通,假如里根接到勃涅日列夫从克里姆林宫打来的紧急电话,说正向美国本土飞来的洲际导弹是误射,是误射,是误射。里根是信好呢还是不信好呢?无论如何不得出现洲际导弹飞往对方的情况,才是双方共同的聚焦点。

不论与朋友还是与对手打交道,先找聚焦点,事半功倍。

王烁老师分享了谢林的四本书:

《冲突的战略》(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军备及其影响》( Arms and Influence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每本都值得深读,题材从自我管理、核威慑、博弈论,到恐怖主义、种族隔离,无所不包,通透一以贯之。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学家谢林,和他提出的聚焦点。中国人认为顶级的智慧叫“析妙理于毫芒”,意思是在最细微的地方解剖精妙的道理。谢林当得起这句话。

在王烁老师分享的四本书里,我尤其推荐最后一本,谢林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建议你也去看看,体会一下在精微与广大两极之间自由来往的思想。

今日思考

王烁老师留下一个思考题: 为什么马路上如果有一个人抬起头看着某个地方,慢慢地就会聚集起很多人抬起头看着某个地方,哪怕那个地方可能什么都没有。

关于我的回答,我会发表在留言区里!

这样做看起来很傻,但其实是有道理的,欢迎你在文稿下方留言区留言,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朋友,一起讨论。

明天我们会讨论的话题是,群体智慧的逻辑和算法。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升级】·第11天 |怎样在海量信息里寻找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