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过年吗?是因为我等了很久,都没有等来你的新年祝福。
哪怕是群发的也好!
01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这年过得有什么意思,忙忙碌碌,整日跑菜市场,逛超市,比较价格,讨价还价,就为了招待那些可能一年才见上一面的亲戚,我还要表现的谈笑风生的样子,不然他们又得说:“你们家这孩子怎么人来了也不说话”,最头疼的是,我还要努力解释我在哪儿上学,学的什么专业,有没有女朋友?
而且常常还会碰到一些让人恼羞成怒的亲戚,说什么,“那是个二本学校吧”,“你学的这个专业出来能干啥”,“上大学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女朋友”。
虽然我还年轻,也并未面临催婚催娃的烦恼,但这些也已经够我烦的了……
因为去南方读书,离家很远,所以,每次回家都费尽周折,飞机转火车,火车转汽车,汽车转地铁,地铁转公交……很多时候说走就走,可是走了半天还没到家。
今年回家,是我头一次坐硬座回家,买不到硬卧,软卧太贵,飞机坐不起。可能是因为对环境太过敏感,长达42个小时,近乎两天两夜的车程,我怎么都睡不着。车厢里大多都是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年轻人,还有远处读书的学生。车厢里被堵的水泄不通,就连洗手池都被大大小小的行李包给占据,想洗把脸都困难。
火车上的味道,是几天没洗澡的汗味,泡椒鸡爪味,泡面味,啤酒味,脚臭味,还有烟味,所有的味道柔和到一起,造就了那种只有在火车上才有的味道。
熊孩子的哭笑声,打牌的兴奋声,售货员的来来往往的兜售声,所有的声音揉杂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在这种车上多呆一分钟!
可是,那个时候,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痛苦的列车上,找一个相对舒服的姿势和方式罢了。
02
我刚放假没几天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每天的生活就是睡睡觉、上上网、聊聊天,心情好的时候,吃完饭再出去溜达溜达,或者抱着电脑戴着耳机写一天的文字。趁着刚回家的这股新鲜劲还没过,时不时的还会吃上几桌丰盛的菜,几顿各种馅的饺子。
之后,每天的生活一如既往。
北方的冬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字。它不像南方那么潮湿,属于那种纯粹的冷,干冷干冷的,不刮风,难得才盼上那么一场雪。
腊月二十开始,家里就开始备年货了,即使那么冷,但集市上的人一天多过一天。说实话,我其实不太喜欢那种人多闹腾、你争我吵、讨价还价的气氛,所以我每次逛街买东西都是,看好就买,买完就走,不喜欢没完没了的问这问那、讨价还价。以前,我特别不喜欢跟我妈一起上街买东西,因为,每次都搞得我在一边很尴尬,话说,每个家里都有个很会砍价的老妈。
我妈砍价的功夫很神奇,不管什么东西,她的开口价从来都是砍掉三分之二,有时甚至低到我都觉得不可能。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商家被我妈气的,直接从手里夺过东西直接说不卖了,而我妈个性又很要强,这个时候,她通常会拉着我的手直接离开,不知道有多少次我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喜爱的那个东西远远离去。
可是,我却一点点都没有遗传我妈这点基因。
03
小时候,过年是一件多幸福的事!
那个时候的我们,对过年饱含期待,期望穿上一身的新衣服,这之前我们曾无数次的爬上柜子,偷偷的去反复摸它,幻想着自己穿上它神气的样子。那个时候我们还真心期盼着走街串巷、跟门口的小伙伴在雪堆里,没完没了的炸炮仗,期盼着跟着爸妈去走亲戚,拿压岁钱。
而如今,过年的那种新鲜感对我们来说,就如同小时候吃的两毛钱的冰棍,即使现在吃二十块钱的,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今天,我被迫跟着父亲去他的一个舅舅家走亲戚,一年没见,老实讲,大多人我几乎不认得,光凭小时候的记忆勉强能认出几个面孔,但气氛还是略显尴尬,我甚至不知道论辈分,我应该如何称呼他们。
北方的大冬天,茶余饭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炕上聊天,那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了。可是很多像我一样常年在外读书、四六不着的年轻人,这个时候表现的最为紧张。他们除了问东问西、催婚催娃,一堆人讨论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也实在是找不到什么话题可以一直聊下去,毕竟我们之间交集甚少,几年离索,终得相见,他们找不到妥帖的话题,也很少有什么共同的话题。
着实,我在炕上很尴尬,局促不安。
我知道,就算聊的再好,也不会让我们这些常年不联系的人变得熟络起来,可是,他们能关心我们唯一的方式,也只能是一年一次的见面和问我们一些这样琐碎无聊的事罢了,如此而已。
时代变得太快了,我们易于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互联网挤占了我们互相交流的时间,年长者或有不会玩这些的,心里空落落。
我们越长大越现实,越缺少幻想和期待。
04
其实,我最害怕过的,就是除夕夜里大团圆的时候!
这时候,应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年夜饭,看春晚,可对于我而言,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觉得恐惧。
我跟大伯一家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不知道为什么,小的时候他们似乎就不太待见我,再加上我父母的情况特殊,他们之间也从来不怎么接触,逢年过节一句问候甚至都没有。小时候,我姥姥经常很生气的跟我说,你大伯一家人那么高傲,人家就是看不起你爸妈!我当时似懂非懂,大人间的事情我怎么会明白。
可能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直到现在长大了,那些记忆仍然挥之不去,老实讲,我很怕见到他们。我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做错事,被我大伯骂的猪狗不如、无地自容,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啊!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我在他们眼中还不如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亲。
有很多次我见到他们都是躲着走开,我害怕见到他们,害怕看见他们的眼神,更害怕听他们张口说话。
后来,因为我去了外地读书,一年也见不到他们几次,唯独过年时候才见一面,年夜饭也常常是吃完就走,一家人冷冷清清,缺少了那种和气、温暖。
如果真要我描述害怕到什么程度,就是,即使他们给我压岁钱,我也不敢接!
小时候,很多大人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给家里争脸昂。如今,去那么远上学,本以为是一种逃避和解脱,可是尝试回家的时候,却有点害怕。
就是这样的亲戚,也让我越来越害怕回家,一到家就宅起来不敢出门。
有人说,这有什么好怕的!
我说,你不知道,童年时候留下的记忆阴影,现在想起来的时候依旧刻骨铭心,上次我跟别人讲时,几乎情绪失控。
亲人的关系淡了,年味也淡了,过年能有什么意思呢?
05
我最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无忧无虑,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戏曲,因为秦腔对陕西人来说有着巨大的魅力,我家里的老人都属于秦腔迷,平常没事的时候嘴里爱哼哼几句。那时候,家里的抽屉里几乎都是秦腔的光盘,就连爷爷自己亲手改造的收音机里,几乎每天都传来秦腔的声音。由于我们家人都喜欢秦腔,习惯成自然,长期的耳濡目染让我对秦腔日久生情,慢慢地和家里人就趣味相投了。
可能是天赋异禀,那些戏曲我通常听上几遍,就会唱了,空闲的时候,我就去找个没人的地方听戏唱戏。
后来,村里有很多人都知道我会唱戏,慢慢的也经常会有人邀请我去表演,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上台表演的机会,一时间成了村子里的小红人,我被街坊邻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贴上了一个会唱戏的标签。
一过年的时候,经常会有剧团搭台子唱大戏,图的就是个热闹,茶余饭后人们就会带个小板凳,早早去占个好位置坐下,戏园子里经常被挤得满满当当。
有的时候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撞见社火表演。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 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变,人也在变,我也不再那么喜欢秦腔了,也不是那个会唱戏的小男孩了。时代也在变,传统文化也在慢慢流失,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谁还会像当年那样,搬着小板凳去看戏呢?
06
我去知乎上面输入了问题,“过年有什么意思呢?”
我看到有人说,回家过年就是不断地去重复去稳固对家的认识!
回家过年则是因为中国人注重亲缘和家庭,合家团圆是最能触动中国人内心中柔软处的事情之一。不论你我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那才是我的家,别的地方只能叫住的地方。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每年回家的脚步不变,这也许就是血脉基因里的传承吧!
我们口口声声说,过年没年味了,可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实是我们自己慢慢的变了!变得渐渐不容易满足,渐渐增长出了自己都惊讶的无尽欲望。我们长大了,脑海里的事情越来越多,想的东西越来越复杂。走亲戚拜年在很多时候也被视频电话所替代、压岁钱也被微信和支付宝红包替代、甚至整个春节的过法都变为了旅游过年。
如果去问问那些小孩子,他们也会觉得没年味吗?
我不喜欢过年,由不得自己,也怪不得别人,我喜欢安静,又怕太安静。渴望和最亲的家人安安静静的过个温馨舒服的年,其实,对我而言,不是不喜欢过年,可能是不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一起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