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20170725

同是讲怎样学习,成甲的这本书读下来,和之前读的SusanKuang的《斜杠青年》比起来,有更系统、更透彻之感。Susan的文章可以唤醒人心目中沉睡已久的求知欲,并用最大的热情和最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当然,这并不是说Susan的文章就只是鸡汤,实际上Susan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提到了构建底层知识结构,社群的课程也很合理的安排了概率论那些。但是读过成甲的书之后,会更清晰地知道要怎么读书、怎么积累。对读者来说他们两个其实是互补的,个体的不同思考也提供了不同内容的参考。

《好好学习》这本书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探讨了当前海量信息、全民学习的时代个人该拼什么,也探讨了怎样提高认知深度,为什么很多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以及哪些知识值得学习;

第二部分是具体的方法,首先警示大家要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学习临界知识;接下来重点讲述了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以及持续提升的三个技巧;

第三部分介绍怎样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第四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案例中对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

第一部分,用问答的形式来总结:

一、什么是知识?

—— 那些会影响你的思维,改变你的行为的信息。

二、什么是临界知识?

—— 在作者看来,临界知识就是那些经过了长期的广泛验证,在更普遍的领域更具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更加深刻地改变人们行为的知识。作者的定义来自核物理里的临界质量的定义,即可以产生核爆所需要的材料的最小质量。

三、为什么要学习?

—— 我深深地相信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的人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有的人是求知的一生,不能说求知就一定比享乐高尚,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而已,无所谓对错,只要自己觉得人生没有浪费就好。对我来说,我愿意去探究那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方法就是读书。所以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如果还能预测问题那就更好了。

四、在今天这样一个海量信息人人都可获取的时代,学习者拼什么?

—— 深度。作者的这个答案其实是从内容创业的角度给出的。因为对一般学习者而言,知道大概就行了,只有以知识服务为业的人才需要走的更深。

五、那如何提高认知深度?

—— 首先需要弄清楚认知深度的定义: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去思考更为普遍的情况;在寻找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所以综合前面临界知识的定义,答案就很清晰了,那就是掌握临界知识可以提高认知深度。

六、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业务套路,是具体的技术,并不了解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而这个时候我们却以为我们都懂了。

七、哪些知识值得学?

——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即无论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比如商务礼仪、沟通技巧等;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即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和规律。

第二部分

一、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 并不是在读书上花的时间越久就一定有收获,要讲究学习方法。比如读书并不是把书看完,而是有侧重点的阅读,先看全书结构和目录,对作者要阐述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对能解决自己的哪些问题心中有数。

二、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首先要调整心态:一、慢下来,不要一味地讲求速度,而是真正要理解书中内容;二、绿灯思维,类似于Susan说的科学家思维,即遇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先不要急着否认,而是看别人的观点中有哪些值得学习、有价值的地方,最终目的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其次:温故而知新。一定要复习,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能够联系起来。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1. 反思

a. 一般来说我们做事的顺序是:做出假设 -> 采取行动 -> 产生结果;反思则是观察结果(现象) -> 研究原先假设 -> 反思校正假设

b. 反思的作用:发现知识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检验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发现知识误区主要是看我们是不是经常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便得出结论,而在最后得出结论之前是需要问自己“是否考虑了所有因素?”、“做决策的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等问题的。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其实就是多问自己:过去我遇到过类似情况没?我听说过其他人遇到过相似的情况他们是怎样处理的,跟我的方法比起来他们是更好还是更坏?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中吗?

c. 反思虽然是一种方法,人人可以拿来用,但是反思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的。作者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生活案例化:其实我们读的书都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也是一本书,我们可能有很多的经验,但有些经验可能源自于错误的假设,所以需要反思。

记反思日记:这一点是最需要练习的,而且很可能刚开始时通常是在记流水账,需要不断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佐藤传是用九宫格;作者参考的《顾淮日记》,主要是把生活分类。反思日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正反馈。

2. 以教为学比较好理解,略过不述,只强调一点:以教为学的机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输出平台的?作者认为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另一半或同事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就是微信公众号。所以这里我需要想一下自己的输出问题。

3. 刻意练习

a. 刻意练习并不是说你付出努力,练够1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师,而是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要改变思考过程,提高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即思考过程的思考,可以理解为元认知。大脑在思考问题时的心理结构,比如新手下象棋时可能只会想到“马走日、象走田”,而高手则看到的是全盘走势与策略。

 b.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的关系:前者是思考的过程,后者是思考的工具。例子:元认知如同北京到天津可选的路,省道or高速,临界知识如同高速,快速省时;非临界知识如同省道,慢、堵车、红绿灯多、浪费时间。

c.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相结合?

1)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基本概念一定要吃透,这好比练武前的基础功夫扎马步;2)基本知识组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3)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的框架

四、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1. 如实地记录处理一件事的过程,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2. 定期回顾: 1). 周回顾/月回顾 =>为了审视问题的解决思路;2). 年度回顾 => 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3). 五年以上回顾 => 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用什么工具记录一开始就需要定义好,作者建议印象笔记。

3. 付费购买:买书和买时间

1). 作者对于重要的书会买几本,比如《穷查理宝典》就有3本,家里一本,车上一本,办公室一本,就是为了有问题时可以随时查看;2) 买时间:比如有时候选择打车而不是公共交通。

第三部分: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一、为什么临界知识可以四两拨千斤?

1. 复杂现象背后是简单规律。但简单是有限度的,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分简单。

2. 有些领域难以简化,说明这个领域很可能没有简单规律或者我们还没找到。

二、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 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or原理or原始出处。比如1万小时定律是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成果。这样你就不会只是记住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对这个结论可能适用的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有更清晰的认识。 => 老话常说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3. 尝试用更基本的原理来解释知识。

4. 如果某个领域没有结论时,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他。

三、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努力寻找天赋。找不到?兴趣凑。

四、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差别在于“知道”和“做到”。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答案就是可以练习。

1.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 比如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他采用的模式就是一个问题的场景 —— 解决方案 —— 背后的思路,这便是很好的训练思维过程的方法。

2.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a. 抓住问题本质进行练习;b. 大量持续的练习

临界知识可以帮助提高预见性认知。那如何培养预见性认知?首先需要清楚有两个习惯在阻碍预见性认知: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应激性反应是指思考和抉择时受情绪影响,比如“穷人思维”;单因果思考方式是认为造成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对此,它们各自的解决方案是:结构性反应和系统化思考。前者是指要思考导致现象的系统结构,后者是指考虑问题时要把所有的因素纳入整体进行思考。

解释问题通常有3个层面:现象层面、技术规律层面和底层规律层面。对应的分别是应激性反应、专业领域和基础知识。

五、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1. 什么是能力圈? —— 一个人擅长的知识,并且在该领域做的比90%的人好。(掌握了底层规律则并不需要比90%的人好)

2.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第四部分:临界知识

作者认为的临界知识有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和安全空间。

复利效应:取决于利率和执行次数。2的n次方,也叫幂律分布。长尾理论也是同样的道理。

概率论:物理概率(频次概率),高中学的白球黑球那一套;主观概率(靠猜的),比如老板明天心情怎样?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猜”得更准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 -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