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二)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二)_第1张图片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四、望舌

  望舌,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所谓舌诊,即观察舌象(包括舌形、舌质、舌苔)的变化。由于心开窍于舌,又为脾之外候;五脏六腑之经脉又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通,所以,舌象的变化与脏腑、经络病证直接相关。一般来说,舌苔反映人体气(主要指胃气)的变化,舌质反映血的变化,所以有“气病观苔,血病观质”之论。若由舌苔变化发展到舌质变化,是疾病向深重方向发展的征象。

  舌面划分为四部分,并反映各部分所属的脏腑(或三焦)的病变

  舌尖属心肺(上焦),舌中属脾胃(中焦),舌根属肾(下焦),舌两边属肝胆(舌诊的五脏分属部位,在舌诊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略有出人,但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是一致的)。

  (一)舌苔

  舌苔是胃气所生。常人仅有一层薄白苔,干湿适中。察苔,主要是察苔色、苔质两方面。

  1.苔色

  苔色主要有四种:白、黄、灰、黑。苔色的变化,主要反映病邪深浅(表、里)及病邪性质(指寒、热)。在外感疾病中,苔色由白而黄,而灰而黑,又是病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反映。

  (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薄白苔本为正常舌苔,但在感受外邪时,则表现邪犹在表,尚未传里。舌质淡而苔白,为里寒证。若舌上白苔满布,如白粉堆积,抚之不燥,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为外感秽浊之气,毒热内盛所致。亦见于内痈。

  (2)黄苔 主里证、热证。一般来说,黄色之深浅,表示热邪之轻重,焦黄则热结。舌苔由白转黄,为外邪由表入里化热。由于黄苔主里、主热,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质主热并见。苔黄滑润兼见舌淡胖嫩者,多为阳虚水湿不化。苔黄滑腻,为内有湿热。

  (3)灰苔 主里证,见于里热证或寒湿证。灰色即浅黑色,灰苔和黑苔常同时并见,也可与黄苔并见。灰苔滑润,为寒邪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苔干燥多为热盛津伤,或阴虚火旺。

  (4)黑苔 主里证,主热极或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黑苔燥裂,甚则苔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黑苔滑润,多为阳虚寒盛。

  2.苔质

  苔质是指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有根无根。

  (1)厚薄 反映病邪轻重及病情进退。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为病邪在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是邪气由里出表,病情由重转轻,为病退。

  (2)润燥 正常舌苔是滋润的,为津液正常上承之象。舌苔的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苔燥,甚则粗糙起刺,为津液亏耗,或阳虚不能化津上承;舌苔滑湿,多为水湿内停。

  (3)腐腻 腐是苔如腐渣,揩之即去,是胃中浊腐之气上升;腻是粘腻,舌面多有盖一层粘液,腻苔剥之不去,是阴邪阻遏阳气,多为痰饮湿浊食积。

  (4)剥脱 指舌苔消失。若舌苔突然退去而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称“镜面舌”,系胃之气阴大伤所致。若舌苔局部脱落,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舌,也属胃之气阴两伤之征。若花剥舌而有腻苔,为痰浊不化,正气已伤。舌心无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已伤所致。总之,舌苔无论全部或局部剥脱,都是正气损伤之候。

  (5)有根无根 有根是指舌咨刮之不去,舌苔与舌体如同一体,称为有根苔,又叫真苔。无根是指舌苔如同涂于舌上,刮之即去,称为无根苔,又称假苔,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主实证、热证;无根表示胃气已衰,主虚证、寒证

  总之,舌苔厚薄,辨邪气深浅;润燥,辨津液存亡;腐腻,辨脾胃湿浊;舌苔有无,辨胃气盛衰;舌苔真假,辨胃气有无、病证虚实。

  (二)舌质

  察舌质 (即舌体),包括察舌质颜色和舌体形态。正常舌质呈淡红色而润泽,舌体柔软灵活。

  1.颜色

  疾病时舌质颜色的异常改变常见有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等,其主病意义简述如下:

  (1)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为阳虚、气血不足,不能温养于舌所致,见于阳虚寒证及血虚病证。

  (2)红色 舌色深于正常,因热盛而气血充溢所致,见于里实热证,也见于阴虚内热证。

  (3)绛舌 舌色深红,见于温病热入营血阶段;内伤杂病,则见于久病、重病之阴虚火旺。

  (4)紫舌 舌色暗红呈紫色。绛紫而干,为邪热亢盛,阴津耗伤,气血郁滞之征。淡紫或青紫而湿润,为阴寒内盛,血脉瘀滞。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瘀点,多为血瘀之证。

  2.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胖瘦老嫩,有无裂纹齿痕,以及舌体运动状态等。舌体润泽为荣,是津液充盛;舌体干瘪为枯,是津液不足。舌体纹理细腻,浮胖娇嫩为嫩,多主虚证、寒证。舌体运动状态,主要有强硬、痿软、颤动、吐弄、歪斜、短缩等。

  (1)胖大舌 舌体胖大。舌体胖大而嫩,舌质色淡,为多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舌体胖大,肿胀满口,舌质色红,多属心脾热盛,气血壅滞。舌体胖大青紫,多见于中毒。

  (2)瘦薄舌 舌体瘦瘪,是阴血不足,不能充养舌体瘦薄色淡,为气血两虚;瘦薄而干,舌质红绛,为阴虚火旺,或津液耗伤。

  (3)裂纹舌 舌上可见有明显裂纹,多为津血亏损,舌体失于滋润(个别常人亦可见有裂纹舌)。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为热盛津伤;舌质淡白而有裂纹,则为血虚。

  (4)齿痕 舌体边侧,印有牙齿痕迹,多因舌体胖大被牙齿压迫所致。所以,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多属脾虚。若兼见舌质淡白湿润,为脾虚寒湿壅盛。

  (5)舌强 是舌体强硬,不能屈伸转动。见于温病,为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壮热伤阴;见于内伤杂病,则多为中风征兆。

  (6)舌萎 舌体痿弱无力,多属气血津液大亏,筋脉失养。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两亏;舌绛而痿,是阴津亏极。新病舌质干红而痿,为热盛伤阴。

  (7)舌颤 是舌体颤动,不由自主。久病舌颤,为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外感热病,多为热极生风。

  (8)吐舌 弄舌 舌伸长,吐出口外,为吐舌。舌时而伸出口外,立即收回,如此反复,或舌舔口唇,为弄舌。两者均属心脾有热。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脾燥。

  (9)歪舌 舌休向一侧偏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10)缩舌 舌体收缩,不能伸展。舌体缩短,多为重危病候。舌淡湿润而缩,多为寒凝筋脉。舌质红干短缩,为热病伤律。舌胖而短缩,是痰湿内阻。凡舌体短缩强硬,均属危候。

  临床上,舌苔、舌质、舌体的异常变化,常相兼出现,所以应综合分析。舌诊是中医诊法中十分重要之一法,从舌诊上,基本反映了脏腑气血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寒热、虚实)及病情进退等几个方面。察舌时还应注意光线及食物药物对舌苔颜色的影响。另外,用口呼吸者,舌苔也燥,应当注意。

  五、望形体姿态

  望形体姿态,是观察病人形体方面的变化,如壮弱、胖瘦及畸形等,以及姿态活动异常,如安静与躁动、肢体驰缓与狗挛抽搐等,这些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其特殊意义。

  (一)形体

  一般来说,形体的强弱与脏腑气血盛衰是一致的。脏腑气血充盛,则形体即健壮;反之则形体衰弱。

  形体肥胖,肤白无华,是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骨细胸小,面黄肤燥,多为阴血不足。有所谓“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即指肥人多为阳虚湿盛,瘦人多阴虚火旺。鸡胸龟背,则为先天不足。又如腰不能转动,多为肾病;膝不能屈伸,为筋病。中医学认为,形体为元气所充。正常形体应是“形气相得”,即形与气平衡协调。无论是形盛于气,还是气盛于形,都是不符合“形气相得”的原则,因而都不是健壮的形体。至于“形气相失”,那更是有病难治。

  (二)姿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作姿势和体位有无异常变化。

  病人异常的动作姿势和体位,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反映。如阳主动,火主动,因此,躁动、多言、仰面伸足、不欲衣被的病人多为阳证、热证;而安卧不语(或蜷缩喜卧)者,多属阴证、寒证。若不能安卧,端坐呼吸、张口抬肩,多为痰浊壅肺;指趾颤动,常为动风发痉先兆;手足痿软无力,多属痿证;一侧肢体、手足麻木不遂,常为中风偏瘫;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则为痉病。因此,观察病人的姿势体位,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确有一定意义。

  六、望排泄物

  望排泄物,就是观察病人的痰、二便、呕吐物及妇女经、带等的色、质、量方面的变化,及其在辨证中的意义。

  (一)痰

  白痰清稀,多为寒证,其中量多易咯,为湿痰;白痰及黄痰粘稠,为热证,其中量少难咯,为燥痰。咳黄痰,在外感疾病中,常表示热在气分。咯吐腥臭脓血,常为肺痈证。痰中带血,或咯出鲜血,多为热伤肺络。剧咳而伤及肺络,也可见痰中带血。

  (二)呕吐物

  呕吐涎沫,为寒证。呕吐食物无酸臭味者,为胃寒;有腐败酸臭味者,多为胃热,或饮食伤胃(宿食)。呕吐黄水而苦,多属肝胆有热。吐血或鲜或暗,多为肝胆火盛犯胃,热伤胃络。观察呕吐物时,应区别服药后之呕吐物必带有药物之颜色。

  (三)二便、经带

  详见本章第三节问诊。

  七、望头、髮、五窍

  (一)头与髮

  头为诸阳经所会之处(直接或间接),脑为髓之海,肾生髓。髮为血之余,又为肾气所充养(肾其华在髮)。所以,头与诸阳经及肾的气化,以及血的关系密切。

  1.头

  在成人主要观察头是否有振摇的现象,头摇动不能自主,则为风证。在小儿则主要是观察囟门凸凹、大小、闭合的迟早。小儿囟门高凸(又称囟填),多为实证、热证,亦见于寒证。囟门下陷(又称囟陷),多为虚证,见于久病之后,或因泻痢,或因多尿,或先天元气不足,津液不足,其气下陷,不能上充于脑随。小儿年龄增长而囟门不合或宽大者(又称解颅),多为肾气不足。

  2. 髮

  主要观察髮的枯润与颜色。头髮稀疏枯黄,或小儿头髮枯黄逆立,为精血不足。突然片状脱髮为血虚受风。青年脱髮,或为肾虚,或为血热。青年白髮,无其他病候,为禀赋所致。

  (二) 五窍

  1.耳

  耳为肾之窍,并属少阳经,为宗筋所聚之处。常人的耳廓色呈红润。耳廓干枯焦黑,是肾精衰竭。耳根凉,耳背有红络,多为麻疹先兆。耳流脓水,多为肝胆湿热。

  2.鼻

  鼻为肺窍,阳明胃经所过之处,为呼吸通道。望鼻,主要是望鼻外形和鼻分泌物。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多为外感风热;鼻流浊涕日久不止,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多因外邪化热,或胆经郁热;鼻头红赤,年久不愈,为酒糟鼻,多属肺胃蕴热;鼻翼煽动,伴有高热者,多为外感之肺热壅盛,亦见于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之喘息。

  3.口

  主要观察唇、齿、咽喉。口为脾之窍,唇为脾之华,脾胃相表里。所以口唇主要反映脾胃病变。口唇淡白为血虚;青紫为痛为寒、为血瘀;深红为热在营血;深红干焦,为热盛伤津;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口唇糜烂,是脾胃积热;口歪为中风;撮口抽搐,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人中满,唇翻,是脾阳绝;人中短缩,是脾阴绝。

  4.齿、龈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胃经行于齿龈中,所以齿与龈的政变可以反映出肾与胃的改变。齿燥为胃热伤津;牙齿松动、齿根外露,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齘齿,常见于胃热,或虫积;牙龈红肿,或红肿出血,是胃火;牙龈出血而不见红肿,为气虚,或虚火伤络。

  5.咽喉

  咽喉为肺胃道路,且诸经所系,但主要反映肺胃肾三经之病。咽喉红肿而暗,为肺胃积热;红肿溃烂,上有红白腐点,为肺胃热毒;淡红不肿,经久不愈,为虚火上炎;鲜红略暗,为阴虚火旺;咽喉间出现白膜,刮之可去,而不立即复生的,是胃热;若刮之不去,重刮出血,随即复生,多为白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