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七 || 布里丹之驴

梅小七 || 布里丹之驴_第1张图片
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 Ass)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布里丹是大学教授,他的出名主要在于他证明了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他举的实例就是一头驴在两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间是完全平衡的。既然驴无理由选择吃其中哪一捆草,那么它永远无法作出决定,只得最后饿死。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聊斋志异》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不要嘲笑他们是蠢驴、是蠢狼,因为研究已经清晰得显示,大部分人都和这头驴和狼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还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痛苦。这大部分人中说不定其中就有您,不信,您仔细想想,有没有这种难以抉择的时候,比如商场购物,有没有为两件相似的衣服难以选择到抓狂;减肥坚持不住的时候,有没有为吃还是不吃而蹦溃;两工作各有前程,有没有难以取舍纠结到头痛;工作中有没有为衡量两种方案的利弊而摇摆不定。

有选择困难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入去探究,为什么自己选择困难。选择困难的背后是苛求完美,苛求完美不成,就会强迫,再严重者强迫不成就演化为心理疾病。之所以苛求完美是源于自卑,自卑是源于安全感缺乏。

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但是,这要求在幼年时得到满足,否则不安全感便会在心灵生根,成年后很难拔除。从小在安全、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下生活,容易有安全感。反之,从小被冷落被遗弃,或者母亲具有焦虑气质,或者缺乏母爱,父母严重不和等,这种人就很有可能有严重而深刻的不安全感。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是自己心理感到踏实,即使费去过多时间精力和财物也在所不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成为这种人的行为指南或座右铭。这是一种代偿,代偿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在阿德勒关于自卑情结的卓越论述中,代偿作为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概念,它是把常见的追求优越感(在我们的口语中,叫坐争强好胜)与自卑感联结起来的中介环节。代偿是力图超过别人以掩盖自卑之痛苦的防御机制,这是狭义的代偿。但过分的代偿并不能让他们的增加安全感,反而会更严重。当“压抑”、“转移”、“孤立”等防御机制起作用时,强迫症状便出现了。


梅小七 || 布里丹之驴_第2张图片
向左走?向右走?


李克富|| 选择困难,是不敢?不愿?不能?这是李老师今天的文章,里面就写到了一位求助者,他说自己有选择困难症,老师忙问:“什么是选择困难症?”,小伙子有些不屑的看了老师一眼:“难道你没见过?”,在一个专业资深心理医生面前,他的语言和神态表现出来的不屑和傲气,表明他是一个优越感很强的人。而优越感是自卑的代偿,并且是不健康的代偿。优越感本身蕴含着看不起人,尤其看不起那些自认为是不如自己的人。以优越感傲视于人者,其自以为优越之处是什么呢?高干家庭出身,有名,有钱,有权,有学问,有技术,美貌英俊,等等。然而上述一切都没有的人就不是人就不值得我们尊重?追求优越感的人缺乏的正是自尊,所谓自卑只不过是自尊之缺乏罢了。很多父母不尊重子女,在缺乏尊重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怎么能不自卑呢?马斯洛认为,首先是被人尊重,然后是自尊,这是人的基本需要。案例中,求助者还有着极强的防御,对选择困难的背后隐藏的动机一再否认,不承认选择困难是因为不想去看女朋友。他不承认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被自己压抑的心理冲突。压抑(suppression),这种防御方式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那么选择困难,是不敢?不愿?还是不能?无意识的“不敢”,会被当事人有意识的说成”不愿“,并最终以行为层面的“不能”层现。但被压抑并逐出意识之外的内容,是可以通过引导和提示被认知地觉察到的。

老师以无知的方式示弱,目的是实现对求助者的控制。个人以为,这种以示弱实现的控制,不等同于常说的”弱势控制”,而是一种打破求助者阻抗和防御的技能。老师的示弱,暂时满足了求助者的优越感,使其思想进入放松状态。当老师说:“我当然知道什么是选择困难,但没有两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表现是一样的,因此我想知道您的选择困难症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他的“不屑”被“认真”代替,把对老师的称呼由“你”转为您。说明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认真和尊重,感受到了被尊重,继而满足了自尊,再接下来就尝试放下防御,去觉察被自己压抑的内心。

如果您最缺的恰恰就是安全感,怎么办呢?接受是改变的必要条件,首先接受人生不安全这个现实,然后用有效的行动发展人际关系。

为了减轻难过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而作的防御,毕竟是消极的,也就倾向于过分。代偿也可以是自觉的和建设性的,其效应是使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有效的发挥个人的潜力。只有逐渐深入的理解自我,用发展人际关系的积极行动去满足需要,同时发挥个人潜力。显然,关键的一环是去压抑(de-suppression)。要去掉过分的压抑,就必须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从自我否定转为自我肯定,即自尊的确立。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才能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强调“用发展人际关系的积极行动”来对付心理冲突,道理在此。

梅小七 || 布里丹之驴_第3张图片
心灵的垃圾桶,也要及时清空。讳疾忌医也是病,得治。

你可能感兴趣的:(梅小七 || 布里丹之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