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成蓝海?解读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8月23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8%。其中,工业机器人42.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13.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4亿美元。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预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

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232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7%。其中,工业机器人147美元,服务机器人29亿美元,特种机器人56亿美元。

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报告分析了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京津冀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相关企业共387家,总产值4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16%。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各有优势,聚集发展态势显著。

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在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地亿形成集聚效应。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共1271家,总产值86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15%。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较为广阔,基础技术发展实力较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相关企业747家,总产值7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17%。深圳、广州、东莞、顺德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形成多点发展、协同推进关系。

东北地区依托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向重点行业开发成套机器人装备,针对国防、民用领域需求开发服务机器人系列产品,重点研发海洋作业机器人。

相关企业257家,总产值43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13%。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积累一定基础。

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关企业453家,总产值60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11%。但凭借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

西部地区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后发之地,正在打造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级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相关企业234家,总产值3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9%。

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日、韩等国经验,当本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将开始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陆人均GDP已达7595美元。我国机器人产业将步入井喷式发展时期。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看到了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实现产业转型,纷纷开展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和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宣布产业园计划的地区已经超过10个,包括上海、青岛、重庆、抚顺等,合计目标产值超过1000亿元。截至6月22日,机器人概念板块共有26家公司预告了上半年业绩,逾90%的公司实现盈利增长。其中,12家预计净利润预增,7家略增,3家续盈,2家扭亏,只有2家公司预计盈利减少。预计到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达3490万台。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全球家用清扫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量会在中国,中国将凭借强大的市场消费力,成为家用扫地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但家用服务机器人在国内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尚未普及,这是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最主要特点。

2017-2022年中国智能型机器人行业细分市场研究及重点企业深度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是目前扫地机器人的两大主要市场,在美国,家庭智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为16%,而中国国内沿海地区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则为4%左右,内陆地区的渗透率低至0.5%。

极低的渗透率,对家用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德宁德丰利达新科技理财提示,国内的服务机器人产品主要集中在清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安防机器人。其中清洁机器人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市场容量也在快速增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0057(台/套),同比增速达47%;今年前五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44360(台/套),同比增长50.4%。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24万台,同比增长34.3%,远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速。目前中国相关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已经在机械、电子、化工、船舶、矿山开采、医疗手术、餐饮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全国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余家。

未来中国制造将向价值链的更高端延伸,机器人行业有望成为引导国内制造业整体升级的排头兵。目前机器人产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仍然以及中低端为主,六轴及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占有率较低。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海外企业手中,进口替代空间大。

来源:机器人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人产业成蓝海?解读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