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也可能不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

行万里路,也可能不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_第1张图片
题图,来源于汽车之家

1

看到一个一句话梗说到“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笑死,想起早年那些发散型思维的笑话梗:“骑白马的不只有王子,也可能是唐僧”、“会飞的不只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白衣飘飘一头乌黑长发的,也许并不是美女,也可能是贞子”……等等,枚不胜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就是长见识的好方法,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现在的“行万里路”无法再和”读万卷书“所收获的相提并论。

一方面,我们已没有古人基于良好文史哲素养和审美情趣的专注“行路”之客观环境,顶多称得上是点对点的“路过”而已;另一方面,只要拥有认识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意识和适当的手段,在信息社会即使不去“行万里路”,依然可以视野开阔,甚至超越“行路者”。

是的,当我们以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座右铭而不破不立之时,也许就是我们太过于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果你以为行万里路,就能获得更多人生阅历,攀上人生顶峰,那么未免太过于迷信前人给出的局部经验而已。

比如,最早的神农氏尝百草,明朝的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些古人为写医书或为他人治病获得经验,自然是要跋山涉水历经艰险,才能获得真实的草药信息和实在的医术经验;

徐霞客走遍千山,踏遍奇洞险穴,才能书写出《徐霞客游记》,提供详实有用的地貌地形经验供后世用于地理研究。

2

有时,行万里路,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端看古人中那些好似行万里路的名文人,多数也可能并非主动游历,而是被贬谪。比如,李白在被贬谪后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能了解他当时内心苦闷吗?

苏轼更是被贬谪了多次,虽然写出了豪放派的宋词风格,自成一体。他被贬谪后所行之路恐怕也能算上万里。难道你觉得这样的行路里,多少不也有着几分苦中作乐的无可奈何么?难道苏东坡不更愿意升迁居高位么?

其实不只是旅行,许多工作也需要行万里路。包括旅行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在国外长期工作或长期跨洲跨洋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在这个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

为什么会有“邮差”梗,就是因为在车马慢的年代,邮差才有可能是那个行万里路,不断往返的唯一职业。但如今再看,宾馆试睡师、瑜伽疗愈师、知识付费大牛,哪一个新兴职业是固守在故乡一隅,就可以做到的工作呢?

都需要人去一个陌生国度或领域去开拓你的事业,从不断尝试中获取新鲜知识和经验。

尽管现在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足不出户,也可以在公司办公室或回家进行越洋视频会议,但别忘了,有些事永远需要当面沟通来得更直接。大神彭小六也是马不停蹄地为他自己的事业和各类课程不断到各个城市出差、奔走。如此说来,他可能早已行了万里路。

那他这万里路,和陪睡师的万里路,或者和带孩子环游世界的万里路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此刻,为工作而行的万里路,更多的是身不由己,早已不再是古人励志而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了。

3

一时间,“帮孩子开眼界”成了旅行的最合理理由,“晒旅行”也成为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的最流行方式。而有时苦旅或准备并不充分的自由行,并不比短期的打工要省力省心。

出发前,需要做足攻略,对意外事件要有充分的预估判断,并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出发中,面对各种天气导致飞机延误、当地文化风俗而遇到的各类窘境,甚至可能会遇到局部种族冲突的不幸意外。

归来后,各种假期综合症的心理调整,以及身体因走马观花导致的疲劳,可能游玩当时因亢奋而未展现的疲劳、身体损伤,都会在旅行假期后出现。


行万里路,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你在书籍世界里遨游得过久,你就会发现,世界不过如此罢了。更多的乐趣,其实还在阅读中体现得更淋漓尽致些。特别当你真行万里路后,回眸发现,原来读万卷书,能比行万里路走更深远。

因此,“环游世界”不应再简单等同于“见多识广”,而“足不出户”也不应再成为“视野狭窄”的借口。愿你行万里路,归来不只剩风尘仆仆的倦怠。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万里路,也可能不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