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通报称,经专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季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因此,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将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督查组将按照各地应急减排清单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秋冬季改善不明显。特别是2016年秋冬季以来,这一区域先后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也大幅抵消了前期改善成果。
环境保护部9月3日晚向媒体通报,经有关专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季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
环保部表示,冬季重污染天气成为当前全社会最关注、也是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当前社会和公众的“心肺之患”。要将重污染天气应对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
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环境保护部今年以来采取了“压茬式”强化督查、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等一系列强效措施,初见成效。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取得了201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北京市3-8月的PM2.5平均浓度仅为49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约25%,月均浓度均为2013年以来最低。
但是,监测数据表明,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虽然呈持续改善趋势,但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不显著,特别是2016-2017年采暖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出现小幅反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幅度也不明显。
为此,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省市人民政府,在已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1+6”配套方案。攻坚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和高架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大压煤减排、提标改造、错峰生产措施力度。尤其是把重污染天气妥善应对作为重要突破口,在设立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同时,明确了重污染天数的下降比例,督促地方政府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
为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将从四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一是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环境保护部印发《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工作方案》,要求2+26城市尽快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主要是统一不同预警级别污染物减排比例,将减排措施落实到清单上,做到一厂一策,确保应急减排措施取得实际效果。
二是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大幅提升预报平台计算能力,将预测预报能力从7天提升至10天,提供充足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三是强化督查监管力度,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强化督查组将按照各地应急减排清单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开展区域应急联动,一旦预测到区域性重污染天气,环境保护部将根据区域会商结果,第一时间向相关城市推送预警提示信息,区域内各城市按照预警提示信息及时启动相关级别预警措施,减少区域整体的污染排放水平,减缓污染物积累,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另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已审议通过《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方案》,环境保护部将按照中央批复要求,扎实做好有关试点工作,尽快运行京津冀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助力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雾霾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包括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根据相关研究,目前我们每年因为吸烟而导致的死亡约有100万人,而因为雾霾致病死亡的人则已达到50万人以上。相比之下,人们对雾霾的恐惧感更强烈,追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雾霾难控,而吸烟则属于个人行为可控性相对较强;二是人们对吸烟的危害有着长期的理解与认知,但对雾霾尤其是PM2.5的了解认知也才几年的时间,而且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的雾霾治理任道而重远,或者今后一段时间雾霾会越发频繁与严重,从而产生了持续的焦虑与恐慌。
雾霾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1、上呼吸道感染
雾霾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颗粒、粉尘等,这些颗粒物上同时携有多种病菌,吸入人体后,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粘膜,降低对病菌的防御能力,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2、支气管哮喘
雾霾天气时,一些过敏原如尘螨等也可悬浮在空气中,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这些过敏原,就会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闷气、呼吸不畅等哮喘症状。
3、结膜炎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大量微粒附着到眼角膜上,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或加重患者角膜炎、结膜炎的病情。这类患者除了老年人、儿童,还有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上班族。出现的症状多为:眼睛干涩、酸痛、刺痛、红肿和过敏。
4、心血管疾病
雾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是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另外,雾霾导致肺癌的说法因为缺乏确凿证据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是雾霾空气中的大量颗粒可能会附着一些致癌的化学污染物却是不争的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