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神山——冈仁波齐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神山——冈仁波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你踏入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仰望着白雪皑皑的神山,你不得不对她产生敬畏。

当电影《冈仁波齐》镜头中呈现出大自然的恢宏广漠与如蚁般渺小的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时,你不得不感叹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是一部非主流的电影,本土化的演员,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色调一直是黑灰色,平淡但不压抑。直到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时,我才惊觉,原来这部电影不是黑白片。

电影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从头至尾地匍匐叩拜,木板清脆的拍击声伴着呼啸而过的汽车马达的声音,单调平淡。

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仅仅是稍做停留,妈妈就带着新生的婴儿与大部队一起又匆匆上路。大家迎接新生儿的喜悦被电影刻划的相当节制,与后面叔叔在安宁中离去一样的克制,没有大喜,亦没有大悲。

图片发自App

拖拉机坏在路上,因为换零件,被好心的好乡邀请在他这住一晚。作为回报,一行人主动帮助主人犁地,彼此之间没有陌生,没有戒备,似乎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

遇上了车祸,拖拉机被撞到了路边的沟里,车轴被撞断,肇事车主只是简单地说了自己车上有两个病人需要在2小时内赶到拉萨,大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意思就让司机走了,剩下一众人一起想办法收拾烂摊子。

拖拉机头不能用了,朝圣的脚步不能停下来。男人们拖着车箱吃力地前行,女人们仍然跟在后面叩拜。

男人们放下车箱,重新返回原来起步的地方叩拜,每一寸土地都不能错过。即使前面是水路,也不可以涉水而过,还是坚持同样的虔诚的动作;即使山体滑坡,也仍然坚持做完这个动作,没有任何借口。

图片发自App

每一步的叩首是给自己做的,天在看,来不得半点马虎。

每天黄昏扎好帐篷,生好炉火,一帮人围坐在炉火边,开始谈谈一天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困惑:屠夫因为杀牛太多,自感罪孽深重,需要在朝拜中得到救赎;家里修房子死了两个人,遇到这么倒霉的事情,似乎还是修行不够……

这个谈话跟我们的心理学的团体小组非常类似,每天在路上的感悟,生命中的难题,对于未来的期待,有带领人,有同侪,有共同的使命。生命系统就在这样的三言两语中不断地更新。

晚间最后的仪式是一起念经。当电影中低沉的有节奏的念经声响起时,我想我也在被净化。正如我一开始走进影院的那一刻起,我也在跟随电影中的人物开始了我的朝圣之心的旅程。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神山——冈仁波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冈仁波齐山下,清晨,叔叔在睡梦中离去,平静安宁,人们脸上难掩悲哀,却并没有那么悲怯。他去到了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轮回亦算圆满。

电影似乎反映的是关乎信仰的东西,人们为他们的意志力所惊叹。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上路,做到这样并不难。因为信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或许他们并不太清楚,但你只需要相信就可以了。

当信仰融入了骨髓中,她也就成为了生命中的日常,普通地就如喝水吃饭。当信仰成为了灵魂的一部分,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幻化成一种仪式。

围炉夜话是一种仪式,睡前念经是一种仪式,吃饭也成为一种仪式,天葬更加是一种仪式。他们的仪式中没有冗长的礼节,就是生活中的日常。

生活中的确需要仪式感。有了仪式,我们才可能正视;有了正视,才会有反思;有了反思,我们才能够认真地活,认真地活好每一天。那么,生命不是被这样有意义的每一天而充实起来的吗?

《学会做一个会老的人》这本书中提到的“自我”会随着身体的老去而化成灰烬,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亲人离世,他其实一直都在。这或许是藏区人看淡生死的原因吧。

你在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用心。磕头一定要额头贴着地,当你真的用心时,你就会把这个动作做到极致。

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着神圣的部分,无论贫穷与富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老与年少,这是人神性的部分,这就是每个人内心的冈仁波齐峰,也就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抵达的地方。

只是我们身处滚滚红尘中,我们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内在的这座山峰。其实勿需为他们的虔诚而感叹,我们用心地做每一件事,就是在朝向自己的山峰攀登。

你有信仰吗?你信仰什么?曾经有人这样回答:我信仰我自己。当你把自己当作冈仁波齐峰时,你还会有所畏惧吗?一次次地超越自己,就离自己的信仰更近了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神山——冈仁波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