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崔
上一话历史崔讲了晚唐时期的一个官场老炮李逢吉,原本也是万千公务员中普通的一位,勤勤恳恳的工作,慢慢的熬资历,到遥远的大西北逛了一圈,见过吐蕃国王还有去过南诏,经历过生死才得到的宰相位置。
但一场淮西战争,把李逢吉拉回了现实,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为了得到政治资源可以东山再起,他贿赂了大太监王守澄。
从这时候开始,李逢吉的政治生命和太监们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晚唐主要是太监说话管用,所以李逢吉组成了一个关八十六子的联盟,在官场上拉帮结派,几乎控制了大部分官吏的升迁。
他们的交易方式是:
由十六子收钱,审核出身来历后将资料交给老大李逢吉,再由李逢吉上报给大太监王守澄,最后等待皇帝签字画押,通过审批。
李逢吉在官场上熬了几十年,即使是最风光的这段日子,依然有他觉得没办法战胜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晚唐时期的中兴大臣裴度。
开聊前,先熟悉下相关章节:
1、政坛大佬李逢吉,晚唐宰相的传奇人生
2、元和中兴最关键的战役,李愬夜袭蔡州城
3、被刺杀的武元衡:倒在元和中兴前的大唐宰相
李逢吉怕裴度,是因为裴度在晚唐的官场就是一个神话,而裴度的封神之路在淮西。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的十月初十,外面下着大雪,由西路军主帅李愬带着一支敢死队,一个晚上赶了一百多里路杀进蔡州城,活抓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随后淮西的军政领导纷纷投降,淮西战役结束。
裴度是这次淮西战役的总指挥,他在817年进入淮西,协调几十万大军的进攻,督办粮草,为主将请功,安抚淮西的老百姓,更重用由代理兵部尚书李逢吉推荐的名将李愬,撤销影响军队团结的监军宦官。
宪宗朝的元和中兴,以平定淮西,打败李师道,收降河北三镇为重点,其中裴度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指挥官,被誉为晚唐的郭子仪。
然而这样的人物,在淮西战争刚开始,就差点丢了性命。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老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想继承这个节度使的位置,中央不同意,吴元济就出兵扩大地盘,想通过武力让中央屈服,以往节度使接位都是这个套路。
但这一次宪宗的回应相当强硬,你要打我就陪你打,淮西战役开始。
当时在朝廷的政事堂内,关于是否出兵,主和和主战两种声音争吵的很激烈,最后把选择权抛给了宪宗,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皇帝,让他选,他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战争。
但是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
一年不到的时间,主战的宰相李吉甫忽然去世了,为了平衡政事堂里的政治气氛,宪宗紧急把在西川待了7年的武元衡招了回来。
武元衡回长安,任务只有一个,支持对淮西用兵,这样裴度作为武元衡的助手走进了历史。
裴度来自超级大家族河东裴氏,从李渊在公元617年建国裴寂成为第一任宰相开始,在大唐宰相的花名册上,裴氏是常客。
出生在这样的家族,意味着裴度从小就自带明星光环,加上他本身学习用功,青少年的裴度生活一帆风顺。
24岁中进士,27岁通过博学鸿词科。
这个博学鸿词科是很难考的,能通过的都是刘禹锡、柳宗元这样的天才,大文学家韩愈考了三次连名次都没有。
裴度不仅排名靠前,还得到了皇帝的亲自考核,事后被分配到河阴做了县尉,一年后当上监察御史。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裴度或许要在朝廷里熬个十几年才会有出头的日子,只能说他的运气很好,在一次人事调动中,认识了去西川支援的原宰相武元衡。
裴度出身名门,有气度有知识有抱负,本质上还是个愤青,武元衡相当喜欢,立马收为关门弟子。
按照现在的说法,武元衡就是裴度的政治资源。
在武元衡被刺杀的那一天早上,裴度也挨揍了。
刺杀他的是其中的一小撮人,大概就两三个,主力都往武元衡那跑了,毕竟他才是宰相,裴度充其量也只是个助手。
人少并不意味着裴度就能逃出来,事实上过程很惊险。
当刺客出现的时候,裴度年轻,反应比他的老师要快得多,从马上翻了下来,刺客朝地上的裴度刺了三剑。
第一剑是在裴度翻下马的瞬间刺出的,只刺到了鞋带;
第二剑是在裴度从地上站起来,准备逃跑的时候刺的,背部划伤了;
第三剑刺中了头,幸运的是裴度戴着官帽,刺在了帽子上。
没有第四剑,因为这时候裴度的管家扑了上来,抱住了刺客,同时大声喊:杀人啦,失火啦,快来救火啊!
管家的嗓门大,这一吼,街坊邻居都跑出来了,而裴度因为太紧张,站起来没跑几步,就掉进了路边的小水沟里,晕过去了。
刺客判断了下形式,砍掉管家抱着自己的手,然后一个纵身,消失了。
裴度捡回了一条命,等待他的却是职业生涯最大的危机。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有过很多被贬官的经历,只是那时他已经成名,而现在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如果这一次流放外地,再想位极人臣,几乎是不可能了。
在政事堂,因为失去了武元衡,宰相们一致反对继续出兵,并且要求严惩裴度,就是因为他们师徒俩支持淮西战争,现在河北三镇的刺客都布满了长安城,宝宝们很害怕。
这时候的宪宗体现了一个英明皇帝需要有的魄力,在裴度养好伤后,全力支持他,继续打好淮西战役。
淮西战争的胜利,证明宪宗支持的决策没有错,而裴度也顺利当上了上柱国、晋国公,成了全国人民的战斗英雄。
然而在宪宗被杀后,裴度的政治生涯走的却是磕磕绊绊。
裴度为人正直,喜欢有一说一,另一种理解就是不够圆滑,淮西战役结束后,他的仕途是沉沉浮浮。
两次被贬,一次去了山西太原,一次去了陕西汉中。
不过因为他在淮西战役中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但凡是军镇出了问题,有兵患,朝廷里的大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穆宗长庆元年,宪宗刚刚去世,河北三镇就热闹起来了。
因为河北兵强马壮,是军镇叛乱的主力军,元和中兴三镇投降中央后,大臣们建议裁员裁军,但是在选派人员担任节度使的问题上,宰相们发生了冲突。
有人说,三镇最容易发生兵变,所以应该选一个文官,好好进行下爱国教育;
有人说,那里是军事强镇,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将领压着,会出事。
面对不同意见,支持文官的那一方反问了一句:如果那个将领也反叛了,怎么办。
于是书法家张弘靖来到幽州,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去成德成为节度使,原来的魏博留给田弘正的儿子田布。
好日子维持了大概不到一年,幽州就闹起了兵变,张弘靖的家人都被杀了,本人也被软禁,田弘正更惨,不仅自己被杀,老婆孩子还有三百多家将全都死了,两家联合起来暴乱。
眼看河北的形势又控制不住了,穆宗拍板,赶紧把裴度给请了回来。
穆宗的这个皇帝是太监们拼了命保下来的,在分配权力的时候,太监们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所以穆宗没有能力像宪宗那样,支持裴度的河北战争,结果就只能维持个局面,承认河北的这两个军镇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存在。
仗没打赢,但裴度依然又成为了宰相,只是没做太久。
裴度看宦官是不顺眼的,平日里趾高气扬,除了皇帝,谁也不放在眼里,太监们看裴度也不顺眼,做官太死板。
结果王守澄做主,从外地调来了李逢吉。
李逢吉是官场老油条,玩弄一点政治手腕,裴度又一次离开长安,去了汉中。
裴度被赶走了但他的仕途没有结束,因为河北那边又出问题了。
作为对裴度的补偿,这一次是李逢吉成了牺牲品,被赶去了襄阳,后来再迁到洛阳。
与李逢吉积极准备再回京城不一样,将近60岁的裴度对官场已经失望,开始考虑退休生活了,当时的皇帝敬宗完全没有话语权,一切都是太后以及太监们说了算,裴度心灰意冷。
宝历二年敬宗被杀,文宗继位,裴度请求退休,到洛阳养老。
这个时候的洛阳其实汇聚很多老家伙,包括裴度在内,还有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裴度的晚年生活过得还是很滋润的。
裴度过着退休生活,但在长安,在京城,新登基的文宗要自由,要自己君临天下,所以积极对宦官们动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乱了文宗所有的梦想。
这是一场由太监们发起的,打击改革派的政变,大量政府官员被杀,甚至还遭到了灭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