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1张图片

成立于2006年的旅游互联网领域独角兽马蜂窝被捅了,还是在其正在进行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关键性时刻,而且被爆的UCG造假,可以说是马蜂窝一直以来最引以为傲的区别于同行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下被某个数据团队“证据确凿”的指控,可谓打蛇打七寸,直指马蜂窝要害,的确够狠。对于被控细节以及截止目前马蜂窝的官方回应,网上已经是铺天盖地,孰真孰假圈内人心知肚明并不关注。然而对于到底是谁捅了这只马蜂窝,大家似乎更感兴趣。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2张图片

可能性一:竞争对手所为

UCG造假这在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行业间公开的秘密,并不是什么新闻,而且也毫无技术难度。从其他网站或APP上抓取点评数据非常简单,随便一个爬虫工程师就可以做到。不涉及到数据库直接爬页面就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制造流量很大的假象,同时也是同行之间出于对UGC(用户生成内容)市场的争夺,以及维护平台活跃度的需要。早在2014年,蚂蜂窝CEO陈罡在微博就曾公开炮轰去哪儿通过虚假评论造假,认为去哪儿的刷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但去哪儿未对此进行公开回应。旅游产业原本竞争惨烈,马蜂窝一路走来,从A轮到D轮的融资完成,可谓是顺风顺水,难免会有同行眼红。若正在洽谈的新一轮融资又获成功,这只估值已达25亿美元的独角兽,还有哪家竞争对手可与之匹敌。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3张图片

可能性二:被做号所累

做号是互联网内容产业的一个产物。造号者通常将某个平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到别的平台,从而获取别的平台的补贴与收益的一种盈利方式。马蜂窝之前曾对点评有过高额补贴,甚至有高奖励的比赛,因有利可图,这些往往会疯狂地吸引做号者,所以只要是内容平台被搬运的现象可谓是非常常见,甚至有不少平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被搬运的情况出现。这次UGC造假,不排除被做号所累。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4张图片

可能性三:马蜂窝自捅“马蜂窝”

从消费市场而言,“内容+交易”模式是马蜂窝一直以来的发展模式。马蜂窝的最大优势在于之前几年在社区的运营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因为“内容是决策的依据”。所以内容成为其促成或扩大其交易规模的关键条件。这就不排除马蜂窝在做自己的点评内容的时候,为了填充自己的内容,从而诱导消费者达成交易,所以做了网络爬虫。 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资本层面,如果这家公司准备融资或上市就涉及到公司的估值问题,因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吸引眼球的多寡、网络平台的粘性如何,直接影响到公司估值。目前蜂窝网正处于又一轮的融资期,也不排除为拿下此轮融资,把面子上的事情做得更漂亮一点。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5张图片

至于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我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但作为大多数将UGC作为竞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此事确实为大家敲了下警钟。重视UGC没有错,但如何更加有效安全的获取,才是互联网企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也许各种竞争压得人喘不过气,造假也许比真实更容易,但一切虚假终将被揭穿,造假者也终将会为之前廉价的造假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捅了“马蜂窝”的马蜂窝,谁痛谁知道。

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是谁捅了“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