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热度,究竟没带来多大效益

1

我对古文的喜好,缘于当年看到的那个叔叔写的七律。那是第一次对古文的内容有真切的体会,也是在那时才发现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心声,因而一下子就对古文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于是我翻出家里的《二十四史》,对着文言文教案和字典,开始了刷题般的阅读。母亲看到我突然的疯狂举动不以为然,说我这回学习文言文肯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股热情很快就会退却。

可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我会自此喜欢上古文,甚至清明祭扫祖先时连碑文都看上几眼,也因此知道了“渭水绕佳城”这一刻在墓碑上的挽联。

刺激我开始下笔写古文的是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我头一次发现古白话文还可以这样酷炫,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下,索性开启了模仿之路。后来还开始写古体诗和填词。

这些都没人教我,当时自学意识不强,所以写出的古体诗和填出的词很多都是格律不对的。但是我开心啊,不知不觉中就培养出对文学的喜好以及一丝丝的文艺气息。此后的令很多学生头疼的文言文阅读,我做起来却是津津有味。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现在回头一看,还真有几分味道。扪心自问,当时的我确实是三分钟热度而已,却在无意间推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由最初喜欢古文,到喜欢上中国风歌曲,然后爱上看中国风的动漫《秦时明月》,通过它了解百诸子家,又牵涉到八卦、阴阳五行、禁忌符咒等知识,百家之中尤其偏爱道家,而后接触《易经》不再觉得枯燥,最后我成了今天的我,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

所以,你要问三分钟热度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我自己也无法估量。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所有的三分钟热度背后的效益都有指数型大爆炸的可能,一旦引爆,将来的你,会非常感谢当时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你。

现在的我非常感谢当时看族谱的自己,因为在我灵感枯竭的时候,小说里很多素材都来源于此。

2

太多时候,我们都因为知道自己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三分钟热度就武断地选择放弃,甚至把三分钟热度变成了自己失败、偷懒的借口。

作为一个不断从三分钟热度中获益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就算很快就放弃,照样可以从这“三分钟”内获益。

我写的小说虽然无人问津,却有了跟网站签约的经验,体会到网络小说作者生存不易,这一行业也有很多的不公平。

逼迫自己日更四千字以上,意外提高了打字速度,轻松通过学校的打字考核,别人请我帮忙还有夜宵作为回报。

学PS完全是心血来潮,目前为止还是菜鸟中的菜鸟,但是公众号的图片有不少是经过稍微处理的,免去不少求人帮忙的麻烦。

学着填词也没能搞出什么名堂,化用古诗词的能力却莫名提高,写出来的句子自己看着舒心,朋友也觉得应景,还能在庸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文艺心。

想了解为什么算命那么神奇,就去图书馆泡着,两天之后就因为学不会而失去了兴趣,但是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刚好可以作为毛概课的小组作业,脑子里迅速有了个整体构思,PPT加讲稿,一个半小时搞定。

……

在得到这些收获后,我慢慢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嗤之以鼻的“三分钟热度”、为什么那么多次无疾而终的尝试,能得到这些初衷以外的效果?会产生这么有趣又实用的效益?

3

在写下这些感悟之前,我的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答案。

首先,“三分钟热度”的起源在于你对这事物的兴趣。人们总会在感兴趣的事物上多花心思,所以,在这“三分钟“内,你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其次,专心做事效率奇高,有效率才会出效果。既然这事物成功地勾起你的兴趣,你在下功夫时肯定是专心致志的,所以能获得不错的效果。灵感稍纵即逝,在专心做事的这段时间里,迸发出的思维火花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再者,“三分钟”内的所学所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打下初步基础,日后处理类似的事情时你不是门外汉,而是初级学员,很快就能上手。如果去学算命,接触过《易经》、《梅花易数》的我肯定比没看过这些书的我轻松许多。

最后,所有的事物都是环环相扣的,你的兴趣可能在下一秒迁移就到另一个事物上,从而不断打开新视野,引发指数大爆炸型效果。比如我当时仅仅是想了解道家,结果在搜索到的结果里不断点开各种链接,“顺便”涉猎了道教、纵横家、儒家、墨家等相关的内容,这样下来,收获就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想要了解的道家知识了。

我们的教育里普遍反对三分钟热度,其实是一种发展上的短视。我们很少注意到,不少实用的技能都是临时赶出来的。“三分钟热度”也能有这样的效果,并且“后劲”更足。既然无法预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不让这三分钟的热度散发完它的热量才作评论?

还记得你小时候被扼杀的奇思妙想吗?如今是否觉得有点可惜?告诉你一个遗憾的事实,现在的你已经慢慢变成了那个喜欢对三分钟热度泼冷水的人了,如果不想延续童年的遗憾,且去试试三分钟热度再说吧,或许你的人生就因此改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分钟热度,究竟没带来多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