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报告之中的隐藏干货

这么大的国家工作报告,几乎每一句话都值得大书特书,展开来写,就是一篇行业报告。所以,有必要先理一下报告的基本思路——

改革政治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怎么帮企业、怎么帮群众),即如何提高生产力(科技、创新、互联网+……多路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党和政府的各类工作)。

五个重点词汇——“改革、发展、经济、创新、社会”。

一、隐藏亮点

1.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解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一段就是考验“考生”是否能窥得政府工作报告精髓的门槛。

政府报告谈及简政、优化服务的内容,言必称“取消xx项行政审批。其实行政审批部门和办事的企业和个人都很清楚这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很多行政审批虽然取消了,但只是被放到前置条件之中隐藏起来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想搞个饮食大排档,租好了地方、买了锅碗瓢盆,请了师傅就万事ok了吗?

不是的。

1、你去工商局注册,发现只能拿到工商局个体户核准字号。

要办营业执照,还得到指定的卫生机构办理健康证,再到食品药品监督局办理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要求严格的,那么要办理卫生许可证。

2、然后带上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再回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

3、带上营业执照的副本复印件,到当地地税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4、如果店里还产生油烟的,那么还要到环保局、消防队备案,包括配备油烟机、消防等设备……

这已经是经过精简的程序,没有精简之前呢?

行政审批事项,确实有其必要。然而,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前置审批都有必要。

改革至今不过三十多年,但当今人们的认识、现今社会的状况、经济发展的程度,都与以往截然不同了。

这几年,政府的成绩很多,其中一个便是大量修改、废除、增订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梳理、精简、优化行政审批。

然而,出于工作需要以及部门利益纠葛等多方面原因,总有一些行政审批事项被隐藏在前置审批事项之中。这些前置条件,如果报告没说到,媒体不报道,就只有办事的企业和群众会知道。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环节越多、条件越多,就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越大,个别公职人员”吃拿卡要“的沃土也就越加深厚。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减少了政府办事人员的徇私舞弊的可能,加上”权力清单“对官员的权力进行制约、追责,政府的权力已经逐渐被关在“法”的笼子里。

2.“互联网+”深刻改变经济社会

政府报告之中,这句话背后没有亮丽的数据支撑,显得有点形单影只,而且,还是“围观”改变中国的变体。在看前几遍报告的时候,我丝毫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单独拿出来讲了。

后来回味了一下,觉得此句韵味深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力量,稍微发劲,大部分的行业已经焕然一新。但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政府部门,仍然有个别“满清遗少”的思想难以转变,无法与时俱进地适应互联网世界,不会使用这一新工具,甚至忌惮这一工具给行业、给社会带来的改变。

工具无罪,做事在人。

这句话并不直接驳斥“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种观点,只是表明——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

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

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虽说是三驾马车,但国民过惯了省吃俭用的日子,进出口严重受制于全球经济影响,而且创新不足,创造的利润薄如蝉翼,简直是刀口舔血的行当。看来看去,最省力、最能当下见效的唯有“投资”一途,但用多少,怎么用大有讲究,否则是药三分毒,不宜长期使用。

所以,新时期下,如何刺激内需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且,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这句话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就像斗地主开局不用王炸一样,刺激内需不是我们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杀手锏。这只是提高免疫力,发挥我们市场免疫力,逐步消除不良影响的保守措施。想图快、省力,留下漂亮业绩,我们完全可以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为了长远,为了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现在只依靠刺激消费来保持经济正常发展,如果形势有变,我们再加大政府投资,确保经济在可控范围内发展。

这叫看病吃药,感冒了,扛一扛,扛不住了,吃点感冒灵,实在不行才打针,而不是邻居感冒了,咱就得化疗,多伤身体啊。

4.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5%,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

有多少政府定价,就有多少行政干预;有行政干预,市场就会有十倍、乃至百倍的负面影响。

除了一些涉及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等特殊领域之外,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定价,将直接扭曲市场,这有悖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项改革不会立即显现效果,但影响深远。

5.第一次在正式报告中提到“容错”二字。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是政府第一次在正式报告中,正式提到“容错”二字。以前虽然有“先行先试”之类的表达,但从来没有将容错这种理念这样大胆地提出来。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尤其喜欢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眼里容不得一点毛病,恨不得所有模范人物都是高大全。但人非圣贤,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的深入,现代商业领袖们已经意识到容错理念的重要性,一些世界五百强的董事会甚至更看重那些有过失败经验的CEO候选人,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对那些一帆风顺的候选人青睐有加。

那么,政府是否可以探索这种激励政策呢?

人民日报:不容试错 何来创新--观点--人民网

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错机制,那谁来创新?谁来探索?谁会承认工作失误?

nobody!

谁会受益?

no one!

为什么在国家机关办事这么难? - 一步莲华的回答

现在《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逐渐完善了政府工作责任追究、倒查的机制,而激励机制却还是八十年代那一套,容错机制更是含糊其辞,一句“培养xx干部不容易”,没回应到点子上,反而引发疑虑。这次明文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严禁“容错机制”的滥用,详情还是等今年是否有相关制度出台吧。

二、存在问题

仅从公文写作方面来看,报告中也有软肋显现——

1.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基金,后面难道不是应该“提供资金支持”吗?怎么接着“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行文逻辑上就讲不通。

2.提质增效

问题表述——一些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三年成果——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

别的行业我不是很清楚,但三年仅淘汰电解铝100多万吨这个数据有点……

对照前文的数据,以及历年来的政府报告,可想而知,由于地方保护和部分国企、以及维稳需要等种种原因,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回头查了下资料,近三年的数据加起来是120.3万吨,差距不大。工信部能源局公告2015年第69号

几个生产大省的数据可能是统计标准不同,此处不详列。

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数量继续下降。

这里为什么没有数据支持呢?

No News Is Good News。

安全监管这方面的工作业绩真不好表达。

经过前些年的工作,就安全监管工作而言,进步的空间还非常大,但就数据而言,四项指标已经压到了一个极限,所以考核数据已经无法显示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下来的考核体系可能需要作出调整了,比如考虑是否去除交通事故之类的问题。

4.“创新”出现61次——

除了几个重大项目之外,连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的贡献率都没有提及,其他的都是未来的工作目标,说明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数据。

值得欣慰的是这句——“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不过,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首先在几个综合性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然后逐步拉升整体实力,只是我们工业基础底子太差,要实现质的变化,还需假以时日。

最后,惯例是彩蛋——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政府报告之中的隐藏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