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整座城市都稍显病态,每个人都是如此

最初,我以为《局外人》的行文布局与塞林格《麦田上的守望者》相近,是那种叙述主人公一段时间内经历的故事,将整个时代的“滑稽”浓缩在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中。但《局外人》却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颠覆了我的认知。

读完全文,我有一种奇异的想法,我觉得《局外人》的行文节奏很像是一组曲子,或者用鼓点来形容更为精确。全文的开头就像突然给予鼓面的重重一击,“今天,妈妈死了。”迅速而又牢固地抓住了我的视线。之后却又变成了平稳而有节奏的一段鼓点,因为从表面上看,一切风平浪静,甚至有点枯燥。

主人公默尔索的感情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并不对谁特别亲热,也不特别疏离。他一直都是淡淡的,就像一杯恒温的水,触手感受不到热度,但入口却又不至于太冰而难以下咽。即使是像母亲,还有玛丽这种亲密关系,幸好玛丽迷恋他这种怪异的性格。

得知妈妈的死讯之后,默尔索表现出了我很难理解的冷静,虽然默尔索的很多行为我都不能接受,总感觉需要一本注解去告诉我,他到底在想什么。是的,全文很少去尝试带我们追根溯源,去解释默尔索行为的出发点,而默尔索本人也是一个懒于解释的人。他不说,作者不说,整篇文章读起来扑朔迷离,也于平静处生出波澜。

文章中有很鲜活的人物,像玛丽、莱蒙;还有一些人,或许他们都没能有个名字,让我觉得他们只是作者设置NPC,这些人同样没有强烈的感情宣泄甚至表达,看起来像是在机械地去完成社会压给他们的“责任”,就像默尔索的老板,饭店的塞莱斯特。

在阅读全文的时候,我常常先陷入疑问,“我总是按照所谓的伦理道德,去要求默尔索为母亲的去世茶不思,饭不想,这算不算道德绑架啊?”在养老院所处的马朗格,“我很久没到乡下来了,要不是妈妈,这会儿去散散步该多好啊。”如果放在现在网络时代,不我难想象底下会有多么难听的评论。而我也在思考,文学鉴赏中总爱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默尔索当时的心情到底如何呢?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开始想为什么题目会是“局外人”。最初我以为是因为默尔索对其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总是处于局外人的角度。老萨拉玛诺丢了狗,他虽然做了他能做的,但也并不是真正的尝试着去理解安慰这个可怜的老人。 后来我渐渐察觉到,我们所谓的“袖手旁观”并不是本文所说的“局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谁都不难。真正的“局外”是对于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都不关心。那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讲到这里,就已经来到了文章第二部分,鼓点略略停顿,随之陡然被拉上云端,节奏紧促,不给人喘息的机会,默尔索的五发子弹拉开了第二章的序幕。加缪在这一部分表露出的思想之深邃,与前半部分截然不同,令我措手不及,就像入口的果实,初尝平平无奇,却突然爆出了饱满的汁水。

默尔索的罪过,是我不能理解,但也不偏袒的存在。不能理解在于他的的确确是被太阳晒昏了头脑,杀了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而第二章的亮点便在于这件杀人案的司法审判是多么的荒诞。

默尔索从头到尾都是个实话实说,不愿违心的人。有人把他描绘成一个生性缄默孤僻的人,预审官问默尔索对此有何看法,默尔索的回答是:“因为我没什么可说的,于是我就不说话。”他怎样想就怎样做了,可就连这,都成为他日后被审判的内容。用默尔索辩护律师的话概括就是:“他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

这整座城市都稍显病态,每个人都是如此。

《局外人》距今已六十余年,虽然现在的我们距离战争年代已经很远了,但对世界的无力与迷茫却像个幽灵一样,阴魂不散。生活的可能有无数种,人的命运也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我们依然要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整座城市都稍显病态,每个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