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6

从岜沙回来,马上要着手做下一步的商业计划书,这一次多了一些不安和怀疑。

在岜沙的两天,真的深深被村寨里那种原始,质朴,热气腾腾的生命力所感染。

一大家子坐在路旁,吃着饭喝着酒聊着天。一点不在意经过他们身边的是谁,兴致所至还会热情招呼你喝上满满一杯自家酿的米酒,接过杯子,必须一口喝完。第一天我就是这么醉的。


当天晚上就住在村子里面,全木的房子,踩上去咯吱作响。隔音效果不好,躺在床上能清楚地听到隔壁人家的苗歌声。早上,鸟鸣鸡叫狗吠,伴着炊烟的气味从窗户里溜进来。推开窗,呀,这是仙境吗?

当地导游带着我们进到一家村民家里,刚出生两个月的小宝宝自己躺在摇篮里,奶奶在里屋纺纱,妈妈在一旁织布,一阵风来,吹动着墙上的老照片。窗前,一盘晒干的萝卜拥天地入怀。太惬意了吧。




我很难形容回到长沙后回看照片和再次审视之前提交的方案后自己的复杂心情。羡慕?不舍?慌张?

在这种生活模式下,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其实很高。自给自足、自生自长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去田里劳作,插秧、耕地、建禾晾架,互相帮忙,不收任何工钱。闲的时候,就带着娃围坐一团,晒着太阳嗑着瓜子嬉笑着。不需要做旅游开发呀,自己有田有地,就很富有了,就可以过的很好了。



那么我们这些外来人想要做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线路设计,真的是适合他们的吗?所谓“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黔东南门户”诸如此类的称号,岜沙真的需要吗?


第一版方案里,写下过这样的话。“从今天起,苗寨的故事,不再关于闭塞、偏远。而是泥土的滋养,树木的守护,还有传统的新生。”现在看来,曾经的美好设想变成了现在的担忧。害怕这种淳朴的景象会被商业化侵蚀,更担心这个生活在自己时区里的村庄留不下一间安静的小屋。

古村落开发的“度”,究竟在哪里?南方的群星,能永远闪烁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