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吗?

写文章需要大局观,优秀的逻辑构建,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但是,某些作品中特别出彩的地方,往往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经历在经过文字加工之后,往往更加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作者的文字,包括演员的演技,画家的作品,歌唱者的声音,都是这样,因为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进去。

我记得我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Michael Washington,活着的传奇》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人物采访,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受访者是一个21岁的黑人歌手,当时被誉为最励志的美国梦的代表。无数歌迷都表示,他的声音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非常残酷却又热血激昂的力量。

他的父亲是当地黑帮组织的一个小头目。在他6岁的时候,他父亲的仇家绑架了他,向他父亲提一些条件。当然,他至今都不知道条件到底是什么,他只记得在那次绑架之后,他失去了父亲。如果不是警察及时赶到将他送往医院,可能他也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了。

不过,他虽然活了下来,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双臂。他的双臂被父亲的仇家生生的砍了下来,扔进了绞肉机。

他父亲死了之后,家里完全失去了生活来源。他的母亲吸毒,在没有了他父亲的毒品供给之后,靠卖淫来购买毒品。于是,他在8岁开始,就开始乞讨。

为了生存。

乞讨的经历让他遭受了很多的羞辱、歧视。也无数次的被那些调皮的孩子恶意捉弄。当讨得一些钱的时候,他因为没有双臂,必须用嘴叼着钱去超时购买一些可以吃的东西,而老板往往嫌弃他那些沾着唾液的钞票而拒绝卖给他任何东西。

更别说还有一个经常从他这里榨取钱财以购买毒品的母亲。他的母亲为了吸毒,从他9岁开始一直向他征收房租。哪怕房租晚交一天,他便会遭受毒打。好在他的双臂让他很容易获得同情,所以他大部分时候他都可以在交租之日之前凑够房租。不过在他14岁那年,他的母亲将他赶出了家门,并将房子抵押出去以换取毒资。

于是,他开始流浪。天桥、地下通道、地铁站,一切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成了他的家。

这些经历,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到底是何等的残酷。

他这样的人很多,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这种人大部分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能做的仅仅是出于本能的活着。

但是他不同。否则他怎么会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专访中,并且被称为“活着的传奇”?

那时候,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德州的一个地铁中乞讨。与他相邻的乞讨者,是一个吹萨克斯的人。他注意到,每天那个吹萨克斯的人得到的钱都比他多,可是他明明比那个吹萨克斯的更加可怜,更加值得同情!

或许是他悲惨的经历,让他无比的坚强。他没有自怨自艾,咒骂命运。经过思考之后,认为那个人是因为比他多会一门技能才能得到比他更多的钱。于是,某一天,他不再像以前一样默默的坐在那里等别人扔钱,而是抬起头,认认真真开始唱歌。

他的人生,就这样改变了。

他至今都记得,在他第一次唱歌的时候,有一个人过来,往他前方的地上扔了一美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个人每天都给那个吹萨克斯的人一美金,给他却是第一次。

于是他问这个人:谢谢您的怜悯,先生。不过,您为什么今天给我钱了?

这个人是这样回答的:我不会去怜悯任何一个人,但是我尊重每一个在生命中奋力拼搏的人。你不用谢我,我不是在怜悯你。无论是在演唱会上,还是地铁里,听歌都是需要门票的,这是你应得的。

“我一直很坚强,但是我从来都没有认为我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这句话,不仅仅给了我自信,还给了我尊严。这句话让我突然发现,其实我可以不靠别人的怜悯,只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骄傲的活着。” Michael在采访中这么说。

这个对他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后来教他唱歌的人,他的恩师,Ben。

而那天他唱的那首歌,是枪炮玫瑰那首著名的《don‘t cry》。

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在地铁里唱歌,而得到的钱也比以前多了。必须得说,唱几首歌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一唱就是一天,对嗓子的伤害是巨大的。但是他仍然坚持,坚持到声音沙哑,坚持到喉咙中带着腥咸。

所为的,是那份尊严。

而Ben,开始每天在他面前停留一分钟,然后给他一美金。一个月之后,Ben问他,“你愿意跟我学唱歌么?”

他回答道:Yes,I do。

从那天开始,他住在Ben的家中。每日乞讨变成每天上午乞讨,然后等晚上Ben回家的时候教他各种唱歌的技巧,以及如何保护嗓子。

当然,他需要交房租,不过Michael并没有怨恨。

“我想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我就必须像普通人一样交房租。”

一年之后,Ben带着他在德州的每一个酒吧唱歌。

“Ben问我,是想当一个被人怜悯的人,还是想当一个普通人。我回答,我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于是,在我第一次上台唱歌的时候,我带上了一副粗制滥造的假肢,麦克风就固定在手上。第一次上台唱歌,我被嘘了下来。我明白,如果我向他们表明我是一个残疾人,他们一定会对我很宽容。但是我既然想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我就必须承受普通人所必须承受的挫折。”Michael在采访时对记着说道。

接下里的几年,他走过全美国无数间酒吧,也无数次的被嘘下台。直到他的歌唱水平越来越优秀,再也没有被嘘下台的时候。这期间,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残疾人。

然后他在20岁的时候参加了第九季American Idol,得到了亚军。

“我曾经问Ben,我什么时候可以扔掉那讨厌的假肢,堂堂正正的站在台上唱歌?然后Ben告诉我,当我取得了普通人无法取得的成绩的时候就可以了。得到了亚军之后,我和Ben都认为可以了,于是计划在演唱会结束以后的采访中把假肢摘下来,堂堂正正的告诉所有人:我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不需要靠别人怜悯来活着。但是出了一点点小意外,演唱会还没结束假肢就掉了下来。不过无所谓,毕竟我在比赛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站在台上。”

在第九季American Idol结束时候的演唱会上,他的假肢意外的掉了下来。于是,所有的美国人知道了,他是一个失去双臂的人。

他不是那些口中高喊着音乐如同生命的人。音乐对他来说,只是让他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桥梁。他也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确可以做到。他比那些编造各种悲惨命运以求博取同情的人要强上一万倍!

而这片采访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之后,很多人终于明白了,他声音中蕴含的那种非常残酷却又热血激昂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残酷,来自于他成长的经历,热血激昂的力量,同样也是。

当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中,就产生了那种无以伦比的感染力,一种无法抗拒的感同身受。

当你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很明白,这篇答案开头的那段话的含义:

亲身经历在经过文字加工之后,往往更加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作者的文字,包括演员的演技,画家的画作,歌唱者的声音,都是这样,因为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进去。

最后,在这里说明一下:

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美国时代周刊;Michael和Ben这两个名字也是我随便编的;美国偶像我仅仅是听过,一季都没有看过;最励志的美国梦的代表也是无中生有;至于所谓的“蕴含着残酷而又热血激昂的力量的声音”更是纯属扯犊子!

不过,如果你再看这些文字的时候,真的生出了一种“卧槽,说的好有道理”的感觉,说明我这篇文章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滴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