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宋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将领岳飞父子。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也未取得胜利。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对中国北方的统治。
《南宋行暮》讲述的是南光宗与宁宗统治时期,这两朝是南宋由治世折入衰世的转折点。光宁父子的统治时代共36年,上承孝宗,下接理宗。父子两人,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发病前迫不及待的准备内禅继位,发病后又恋恋不舍地拒绝交出皇位,以一个精神病患者君临天下近三年。而继位的宁宗则是庸碌无能,毫无胆魄之人,被迫赶鸭子上架,被权臣外戚专权几十年。
南宋的历史是以孝宗禅位为分界线走向下坡路的,光宁父子正好处在“欲有为” 到“抵于亡” 的历史转折点。
淳熙内禅
南宋第三代皇帝光宗赵惇,为孝宗的第三子。在一母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孝宗自以为第三子恭王赵惇 “英武类己” ,而对居于长位,按照君主世袭制传嫡长的长子赵愭不以为然。
乾道元年(1165年),为形势所迫,孝宗立长子赵愭为皇太子。
乾道三年(1167年),春季某日,皇太子赴原庙举行国忌上香仪式,回宫途中路经贡院。这天恰是补试的士子入院应考的日子,应试者云集,堵住了皇太子的队伍。执金吾举杖呵斥清道,激发了应试学生与太子卫队的冲突。无所顾忌的赴考士子群起折断了执金吾的梃杖,团团围住皇太子的车驾,吼声雷动,皇太子因此 “惊愕得疾”。这年夏天,病体虚弱的皇太子又夏炙伤暑。因东宫医官误诊,他服药后病情急转直下。七月上旬,孝宗忧心如焚,颁诏大赦天下。病情却回天无力,三天以后,皇太子去世。
东宫虚位。
乾道七年(1171年),恭王赵惇立为皇太子。1171-1189年,皇太子开始了他近二十年的东宫储位生涯。
东宫的岁月是闲暇的。除了听经读史、学习治国理政外,并无太多实际事情可做。做了十几年的皇太子,已经年过不惑。他期盼父皇像当年太上皇禅位那样,让他早登大殿。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赵构去世,庙号高宗。高宗之死,孝宗伤心欲恸。政务的劳顿、丧期的哀痛,孝宗日感疲惫,觉得到了该禅位的时候了。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内禅,成为太上皇,退养重华宫。
皇太子赵惇继位,是为宋光宗。
宋孝宗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但是晚年也颇循规蹈矩,每个朝代步入后期的“王朝病” 已露端倪。宋光宗继位,究竟是使天下之势恢复孝宗前的那种活力与希望,还是坐视王朝病日益严重?他面临的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皇帝有病
说光宗皇帝有病,是癔症,是精神方面的病。且病的不轻。以至于遗殆天下,整个国家老百姓都跟着病了。
发病的诱因来自皇后李凤娘。李凤娘性格骄横阴险,心狠手辣。光宗继位后她成为后宫之主,越发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光宗皇帝前往太庙主持即位后首次祭天地大礼,必夜宿斋宫。李皇后就在大礼第一天虐杀宠妃黄贵妃。听到贵妃 “暴死” 消息后,光宗又惊愕,又愤怒。但是又不能回宫看个究竟,心急如焚。无心主持大礼,恰逢,狂风骤起,灯烛的火苗燃起周围的帘幕,大火狂窜,蔓延成不可阻挡之势。光宗被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呆。“以为获罪于天” “忧惧不宁” “内外焦沮”,从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出现了中国历代王朝中,一个精神病者主持天下近三年的怪象。
在朝政处理上,狂躁、遗忘、偏执、猜忌等精神病症状,光宗都有明显的表现,他的狂瞬症还不算太激烈,但与一般精神病者一样,坚决认定自己不需要服药与照料,对让他服药物、视他为病人的内待们大发雷霆,连御药都不能出现在左右,一天或驱逐数十人,宫掖之内,人人自危。
精神病者常见的症状是恍惚、息倦忘事,光宗常把重大朝政忘诸脑后,今日迁延某事,明日迟滞某事,丢三落四是习以为常。对于政事的处理、官吏的任免,光宗往往随着病情轻重与心绪的好坏而是非不定,喜怒无常。
病情的时好时坏,使得李皇后有机可乘,自绍熙三年后,政事多决于皇后。而皇后又在光宗面前挑拨是非,使得光宗对其父心生芥蒂。
还有一个事情,也促使光宗皇帝的病情终究无法痊愈。光宗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猜疑心理,除认定申奏宗室、大臣待从去世多在诳骗外,尤其集中表现在与太上皇孝宗的关系上。前者显然受黄贵妃活生生 “暴卒” 的刺激;后者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威严强干的父亲长年震慑下,孱弱无能的儿子容易形成压抑扭曲的心理。而太上皇在皇位继承人上的表态,则让光宗认为,不仅对嘉王赵扩的皇太子地位,甚者对自己的皇位,都是警告和威胁(虽然实际上完全没他想象的这么严重)。这种挥之不去、思之即来的心理阴影,在发病后遂由潜意识变为病态的妄想,理智极难控驭。
从发病到退位的两年半里,由于这种疑忌心态的支配,在一月四朝重华宫的问题上,光宗固执己见地拖沓、推托、拒绝执行每月对太上皇的问安;而群臣则敦促、讽谏、遣责皇帝的不亲不孝之举。君臣互相争胜,每月对太上皇的过宫,君臣之间剑拔弩张,臣子谏词愈发犀利,君主行为愈发乖张,最后演变成绍熙政治上君臣家事一出大戏。
绍熙五年六月九日,太上皇孝宗卒,光宗拒绝出主大丧。七月二日,宋高宗皇后吴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命嘉王赵扩在孝宗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宁宗。
此后,被迫退位的光宗病情越发严重,经常神情恍惚、疯疯癫癫。
庆元六年,太上皇光宗卒,终年54岁。
对于光宗后期出现的 “政治日昏”,考虑其是精神病症,已丧失对国家的责任能力。这一局面的出现,孝宗自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禅位以前,他在了解光宗、察制皇后李氏、选择辅臣上都有明显失误。他显然高估光宗 “英武类己” 的那一面,对其 “昏儒” “愚顽” 的另一面却视而不见,也绝无可能采取在宗室近支中另立贤君的 “变而能通” 的做法。于是,不仅自食其果,而且使乾淳之业在短短数年间急遽衰败。由此可见,专制政体下独裁者个人决断的失误,往往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南宋行暮》对南宋历史上的两朝内禅、过宫风波有更为详细的讲述。
有朋友说,南宋跟南明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觉得区别甚大。他们的相似点只是这些政权以前都是控制中原地区,后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被赶到南边,只剩下半壁江山,和北方政权对峙,试图恢复故土,最后都失败了,都被北方力量所统一。
除了这些无关痛痒的相似点,其他却天囊之别。持续时间:南宋152年,南明16年。政治:南宋皇室多得人心,文武百官能围绕在皇室身边,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反观南明,正牌的皇室嫡系不知所踪,各个利益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代言人,为了谁是正统的皇帝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全然不顾国难当头,生死存亡,内斗内乱耗尽了明朝最后一点复兴的火种。对手:女真对于南下犹豫不决,刚开始不是强烈渴望占领中原,对南宋并没有全力攻打;而清朝不一样,多尔衮一入关就迁都北京,对待南明毫不妥协,集中全力剿灭。
虽然结果都是覆灭,但是其经历的过程还是不尽相同,也没有可比较性。
作者目录: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以她之名》,应许之地
下一篇:精读 |《南宋行暮》| 权臣专申,皇帝无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