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物理之家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而写,其他学科供参考。文章由物理之家多名物理教师联合撰写,转载请予以注明。
我们一致认为,短期内把高中物理物理成绩提起来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极其难的一件事儿。
区别于初中物理教学,高中物理知识难且多,知识点彼此交织在一起,物理考试卷子命题综合,答题时间紧,这些都制约了同学们的考试分数。
想学好物理,提高考试成绩,同学们要摆好心态,要尊重科学,尊重学习的积累过程,不要迷信,不要被一些商业机构的宣传单骗了。我们物理之家王尚老师曾写过文章,提高高考物理考试成绩,快不如稳。与其重视一个快字,倒不如重视一个稳字。在这里,我们分享六个很实用的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在物理学习上有困惑,或学习效率不高在探寻更科学学习方法的同学。
(1)带着问题来学物理,多问几个为什么。
课堂听讲要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路,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都要去动脑子思考,不能被动地坐等答案。有时,自己的思维,还要“赶超”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思路;老师刚讲完第一步(分析完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下一步老师要做什么?分析谁?
同样,课下的学习也应带着问题来学物理,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个例子,下周有个物理测验,静下心来,想想这部分的重点内容都有哪些?最常见的三、四个题型是什么?这类问题求解有哪些共性?自己最近做作业都在哪些地方犯错?
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多想,多思考,多问自己问题。不积极,不主动,不较真,不思考,肯定是学不好物理的。
(2)遇到问题要及时攻克掉,千万不要积累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多,很多知识抽象难理解,而且学校的教学节奏很快,有知识漏洞不及时解决,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物理学习就像盖房子,前后知识连贯性很强,前面所学内容都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
从考试卷子来看,有区分的中等题与难题都是很综合的,都涉及到多个考点。
想考高分,基础要牢,不能有太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我们把物理自诊断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的每道题我都录制了视频,这样你在解题中遇到困惑,扫题旁边的二维码就可看我的视频讲解过程,理清思路和考点,及时诊断出自己的问题并快速解决掉。
(3)课下做作业要注意步骤书写的规范性。
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做作业时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步骤书写的很不规范,导致考试的时候丢分。能把解答题做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一道十分的题,因为步骤扣去三分,那是多么的不应该。
有的学生本身解题思路就很乱,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步骤书写是缺胳膊少腿,有的受力图画的不清楚,有的用好几种颜色的笔,等等。所有的这些考试卷子的问题,都是源于平时作业,同学们在作业中的这些问题,往往也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带到考场上。
这是习惯,我们物理上说是惯性(牛顿第一定律),都是一样的道理。
(4)重视解题思维、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
很多学生考场上做不出略有难度的物理题来,说是读完题没有思路,不会动手去分析。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呢?答案看似简单却很有效果:同学们要学习、模仿和反思课堂老师对一道题的剖析过程,老师们是如何一步步对这道题展开的。物理自诊断这本书的任何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视频讲解,同学们在课下看视频讲解时,要认真思考我是如何对题意条件展开,找出解题突破口的。与知识点学习不同的是,分析问题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能多听,多看,在平时做作业时多去模仿和演练。
从高一的牛顿动力学(F=ma),天体运动,机械能守恒(Ep+Ek),到高二的静电场,磁场(qvB)与电磁感应切割产生电动势(E=BLv),甚至是光学的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wuli.in),分析所有物理题的思路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通过对题意条件的仔细推敲,寻找考点和突破口的。
所以说,一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起来了,你就会觉得难一些的物理题也不过如此,原来所有的物理题都是这么下手的啊。物理,当然,也就越学越轻松。
(5)把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
有学生在高中物理网抱怨:我学校课业很多,课下时间没有多少,你们高中物理网的这些建议都很好,可我没有时间去做啊。
其实,一些琐碎的时间都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比如,等车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节课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最重要的两个知识点)在心里过一遍?刷牙时,睡觉前的三分钟,咱们能不能在床上想一想今天老师都讲了哪几道最典型的物理题?昨天课堂上老师强调了哪个考点?上次考试自己最不应该犯错的地方?
(6)提高解题的速度。
提高解题的速度,这是考高分的必要条件。很多同学在考试中丢分,是因为做题慢,卷子做不完,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下做作业太慢,没有给自己约束作答时间,养成了做作业不着急的习惯;到了考场上,想提高解题速度也提不起来了。
想提高物理考试成绩,还是需要注重方法,尊重科学的学习过程,并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物理之家所有教师在此预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王尚微信teacherws)
本文由物理之家原创,王尚老师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