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中摇晃的梦想——《月亮与六便士》

什么是生活?当镜头缩小到每个人的存在,或是放大到整个社会之时,答案显现不同光景。

玻璃瓶中摇晃的梦想——《月亮与六便士》_第1张图片

很早之前,还未读过甚至未听过这本书,却已经知晓“月亮”与“六便士”之争。而每每相关讨论兴起,人们蜂拥而去的目标是月亮与其意味的理想,感叹追逐理想意味着的勇敢、不羁,因独立群体之外而沾上格外的魅力,又因茫茫众生难以逃脱碌碌的生命曲线,而更显钦羡。

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从作者构建的整个社会中读到的却是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剥离开所谓的主角Strickland,用显微镜去看看他身边的人——妻子,社交圈的各类人物,Stroeve,最重要的还有叙述者“我”。“我”就像pink elephant in the room,我们轻而易举地跟着他的思路前行,在他的话语体系中了解故事的始末,却更易忘了他在整篇故事中也身为当事者。在某译本的前言中译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我”才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个观点也许离主流甚远,也难以得到大众认同。但且慢探讨主角,主角不过是作者意图呈现之物的依托,而每个人所读到的东西也因个人际遇或是萦绕心中的追问各不相同。

怎样才算真正的生活?怎样才算好的生活?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是一种标准,不如说一种无休止的追问。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个体的选择权被放大。可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数个选择组成的综合体,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也对所选择的结果负有责任。

Strickland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也都有心中的梦想,但能立身于社会与制度框架外的人寥寥无几。选择的魅惑便在于人们只有选择时零星对现状的把握,对未来无从而知。A riddle shares with the univese the merit of having no answer. 多少平庸的人,在棱角磨平之后安于现状,偶尔于深夜追忆破碎的梦。但故事的另一种叙述形式也可以是他们真正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先让自己立足,再去追求梦想”,在有能力让自己追逐梦想之时,梦想并不一定要与生活拆开,甚至可能很好地融为一体。

我们困于梦想意味着的结果的美好,却常常忽视了过程。取得目标只靠起点的一腔热血并不足够,多少人夭折在尚能看到起点的最初几步。梦想已然成为珍稀之物,可怀有梦想的人真的认真思考过梦想吗?你真的有从心底里渴望它吗?你的渴望有多少能折现为实际行动?预想过追逐梦想上可能出现的所有困难与痛苦吗?追逐梦想之后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能叩问的细节还有很多。如果只是为了做出迈出步伐的样子,在缺乏准备之后摔得惨烈,再苦笑悲叹一句梦想的可追不可求,留为日后谈资,或是反过来对生活失去耐心,岂非更大的悲哀。

但无论如何,选择权仍把握于个体手中。可怕的是责任,因只有你自己的生活与之相关。不妨警惕那些摇着盛满梦想碎片前来推销梦想的路人。

2016-09-24

你可能感兴趣的:(玻璃瓶中摇晃的梦想——《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