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1张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作者:村姑陈

《1》

梁实秋在《喝茶》里写,“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

汪曾祺喝茶,也自嘲外行,从早到晚,坐杯沏茶。

喝茶时间久,但却对泡茶没什么讲究。

这样的体验,当然不止只求喝茶提神的作家独有。

“喝茶就是为了解渴,大碗喝,痛快!”

“茶叶就是树叶泡水,有什么讲究?”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2张图片

茶友们如此留言,张扬的感叹号和问号后边,飞出一张张无所畏惧的脸。

文化窘境如此,来源已久。

翻译家林少华院落一角的青苔,被他的大弟喷得焦黄,生机盎然的牵牛花,也被熏得蔫头耷脑,问起来,便是“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功用和文化,似乎成为了一件长久对立的事情。

然而,失去讲究,失去文化,茶成为饮料,茶只讲究功效。

这样的茶,又怎么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之一?

喝茶品茶,应当是大有讲究。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3张图片

《2》

讲究水质,激发茶性

张大复曾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到茶与水的关系: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古时候,需要问水寻源,即使繁琐,人们依旧不肯放弃对水质的追求。

但如今,泡茶而不问水质的,却大有人在。

有用自来水的,拿着水壶去厨房一接一煮,完事。

也有用过滤水的,装好了滤水器,接出的清水常给人一种纯净的错觉。

然而这些水,都不是白茶的良配。

自来水,调动的是水库中储存的水,需要经过自来水厂的二次处理,沉淀清澈,煮沸后,才能供给日常饮用。

自来水中的化学成分,是它们不适合用来泡茶的一大原因。

一杯茶汤的滋味,来自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和清水的组合。

然而水浸出物遇上水质不一的水,并非一成不变。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4张图片

它们与自来水中的化学物质,一旦相遇,二者结合,必然开始化学反应,合成新物质。

尤其是内物质丰厚的白茶,内质足以溶成一杯好茶,却因为自来水的化学物质出现波折,水浸出物被自来水的物质剥夺,茶汤的滋味,便有所缺憾。

自来水的这些化学物质,即使经过过滤器,也依旧保留在水中。

过滤器过滤掉的,不过是水中的杂质,并不能改变自来水不适合泡茶的事实。

当然,有不问水质的茶友存在,自然也有追求好茶的茶友,从超市搬回不少矿泉水,精挑细选,用来泡茶。

然而,矿物质含量过高的矿泉水泡茶,和自来水泡茶有着同样的弊端。

矿物离子会与茶叶的内物质发生反应,影响滋味。

因此,泡茶寻水,纯净水是如今最方便的选择,不剥夺茶味,也不影响茶香,正是合适。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5张图片

《3》

讲究茶器,蕴香甘活

烹茶,伴生青瓷;点茶,将黑瓷推上茶器材质上选;随着茶的发展,白瓷、紫砂,步步出现。

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后,将泡茶喝茶的器皿分为茶具和茶器。

茶器,自此跳脱而出,成为专指泡茶的器皿。

许次纾《茶疏》曾指出:“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茶器和茶,相辅相成。

而茶类不同,茶器的选择也有许多不同。

然而提起茶器,无论爱茶与否,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紫砂壶。

紫砂壶的名声,实在大响,然而紫砂之于白茶,难以磨合,丛生哀怨。

紫砂壶的双重气孔结构,是茶壶蕴香的一大途径,但白茶是一种高香的茶类,遇上“抢香”气孔,泡出的茶汤,自然失去了原本的昂扬香气。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6张图片

另一方面,紫砂壶圆肚小嘴的器型,出水的速度极慢,碰上强调快出水的白茶,急死人不偿命。

故而,对于白茶,最合适的茶器并非名声在外的紫砂壶,而是简单一套白瓷盖碗。

白茶,是一种内质丰厚的茶类。是茶青丰厚的物质、也是简单的制作工艺,给白茶留下丰厚的内质基础。

好茶总是来之不易。

离不开好的产区,好的天气土壤,好的白茶茶青,连采茶标准、制茶人的区别,都会影响一款好茶的诞生。

而白茶内质遇水而发,为了保留内质,白茶选择白瓷盖碗,也是必然。

唯有光滑细腻的白瓷釉质,不会吸收任何一点属于白茶的香气滋味。

而盖碗上有盖中有碗的器型,帮助拦截白茶馥郁的茶香,品茗闻香,成为品鉴一款好茶的重要途径。

它可调节的开口,可以控制出水速度,不会出水缓慢,耽搁了一杯好茶的呈现。

釉质光滑的瓷器,是展示白茶全貌的上品。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7张图片

《4》

讲究水温,保护茶香

《茶录》涵盖甚广,对水温自然也有特殊的讲究。

“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

对照白茶的冲泡,泡茶的温度,确实有讲究的道理。

白茶,尤其是优质白茶,积累了丰富的内物质。

这些内物质,包括了水浸出物和芳香醇类物质,前者成就茶汤,后者造就芬芳。

水浸出物,需要沸水引出。

纵观茶叶的水浸出物,有鲜爽的茶氨酸,苦涩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清润甘甜的茶多糖等等。

唯有沸水,茶汤才能完整融汇水浸出物。

茶汤清润难得,茶香的馥郁,更需要沸水的帮助。

白茶中的芳香醇物质丰富,有低、中、高沸点的芳香醇类物质的区别。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8张图片

沸水冲泡,首先引出高扬的茶香,这是高沸点的芳香醇物质的作用。

后续水温稍稍下降,中低沸点的茶香陆续引出,带着水汽的芬芳在盖碗中回环,被碗盖所遮拦,留在碗盖之上。

此时掀起盖碗,便能将白茶的盖香一品无遗。

然而,若是用温水或者冷水泡茶,只能引出稀薄的低沸点茶香,高沸点的茶香难以析出,憋屈地困在茶叶之中。

品味温水浸泡的茶汤,滋味单薄,茶香更是低幽,根本当不起白茶的美名。

如此泡茶,只是弃好茶的丰沛物质不顾,用冷水泡了一杯冷清的茶汤,内物质随着茶叶去了垃圾桶,实是令人怅惘。

切记,白茶的鲜清甘活,离不开沸水。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9张图片

《5》

讲究手法,好茶自来

有茶友发来视频,委屈地询问:

“为什么我泡出的茶没那么好喝?是不是不是好茶?”

观看这冲泡视频,手法磕磕碰碰,出水缓慢,是一杯白茶错失香清甘活的最佳证明。

好茶,需要讲究手法。

泡出好茶,冲泡的过程行云流水,细心胆大。

白茶需要快出水,因为它的内质丰厚一触即发,缓慢的出水,只会让内物质过多过快地释放。

茶汤苦涩,香气外泄,一杯稠苦的浓茶罢了!

真正的白茶滋味,春白茶中应当有清鲜毫香,鲜笋的香气饱满,能嗅见草木汁液丰沛,悠悠缠绕鼻尖。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10张图片

秋白茶应当是香气多变,醇厚回甘,仿佛谷物一般成熟,草药的香气迷人。

然而手法不对,无论新茶老茶,无论秋茶春茶,只有苦涩当道。

白茶的冲泡手法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快出水。

真正做到快,需要不断地和盖碗磨合练习,从注水到出水结束,整个过程不超过7~8秒。

出水时,用拇指和中指按住盖碗的碗沿,食指搭在盖钮上,而非盖钮中央,否则盖钮的温度容易烫伤手指,出水便慢。

其次,盖碗和碗口分出一个合适的夹角,要满足茶汤出水的速度,却不能让保证茶叶散落而出。

出水,需要小臂带动端着盖碗的手,向内翻转,盖碗完全翻转,呈现底在上,盖朝下的状态,将茶汤彻底出尽。

勤加练习,便能将好白茶拦路虎——“快出水”一把拿下,成就一杯风味独具的茶汤。

手法讲究,好茶才会不远千里而来。

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_第11张图片

《6》

老舍先生喝茶,“一天喝到晚”,解渴提神。

部分茶友喝茶,大杯闷泡到天黑,喝一个最普通的滋味。

然而,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外,喝一杯真正香清甘活的好茶,必须讲究。

讲究水质,才有醇和甘润的茶汤;讲究茶器,才有完整的白茶风貌。

讲究水温,才有茶香四溢;讲究手法,才能营造一杯好茶,圆满如意。

开门七件事,茶像是在末流。

然而开门七件事,唯有茶,占据文化鳌头,茶文化怎可拱手让人?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水、选器、选水温,这些喝茶时的讲究,究竟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