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数字化的时代,知识的学习与记忆、甚至是应用都会带有数字化的印记。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脑和电脑的交互越来越多,界限变得越发模糊。一些大胆的先行者甚至预见智能“奇点”的存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机器智能甚至可能超越人类。SpaceX和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个科技的狂人最近组建了一个致力于连接人脑和电脑的科技公司neurolink,试图用一根光纤实现人脑和电脑的信息传输。这个憧憬十分大胆,但是并不是不可实现。因为我们现在每一天正经历和见证着人脑和电脑的高度交互,我们用手指滑动屏幕与手机交互,我们用键盘输入文字与计算机交互,只不过带宽有些低,传输的信息有限而已。回到我们的学习与记忆,我们现在已经与电子设备无法分离了。今天我们就使用数字化的手段来一步步搭建“如何学习”这个主题的知识体系。

产生问题后,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关键技术-主题阅读。关于主题阅读,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详细的阐述。简而言之,对一个相同的阅读主题,从多种渠道(不同的书籍和文章)中收集信息,进行消化整理,总结和升华。在网络时代,主题阅读这件事变得异常便捷。我主要使用以下几种信息输入方式进行主题阅读。

1. 利用搜索引擎:中文搜索和英文搜索,在短时间内集中获取同一主题的信息。
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知之甚少,只有一个模糊的关键词,那么搜索引擎是让我们快速了解信息的最佳方式。搜索引擎一方面可以帮我们快速定位主题相关的网页和文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优点是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找到具有相关信息的网站,可以让我们在专门化网站中进行更加精细的搜索。或者相关信息源,可以放入RSS中进行长期的订阅与追踪。以下是我以“如何学习”作为关键词在baidu和google中搜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们可以使用web clipper一键收藏到印象笔记中,我会把所有笔记统一放入inbox笔记本,然后转存到reading_pool。另外我们会发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网站和博客:中文的比如知乎,英文的有:Coursera、Bigthink等。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1张图片
如何学习by Baidu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2张图片
如何学习 by google

2. 利用订阅:RSS订阅和微信公众号订阅,在相对长的时间内进行知识累积。
第一步的海量搜索后,我们应该找到和存储了一些好的知识源,可能是一些网站,或者是优秀的博客,或者是微信公众号。如果我们要follow这一主题,长期进行研究,那么可以分别放入到不同的订阅工具中。网站和博客放入RSS订阅工具Inoreader,公众号当然就是在微信中订阅。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3张图片
公众号和RSS订阅

3. 其他方式:即刻推送高质量的信息,Reddit,休闲时刻刷信息。
即刻是根据我们的个人喜好去订阅优质内容的一个工具,这里推送的信息是我们想要的,同时质量也很高。在即刻中,可以寻找一些与“如何学习”相关的主题进行订阅,即刻的推送频率不高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不会有信息过载的问题。另外国外的Reddit中也是一个门类齐全,优质信息遍地的好服务,在这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主题,汇聚整个网络的信息源,用户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信息的up和down,你可以使用top 功能,只看投票最多的信息。关于学习这里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subreddit,值得我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刷上一刷。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4张图片
即刻和Reddit

对信息的输入和筛选这一步,我们进行一下小结:在知识系统建立的最初阶段,背景知识几乎为零,通过baidu和google搜索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定位优质信息源,使用Inoreader进行RSS订阅,使用微信进行公众号订阅,定期追踪同一主题的信息。其他辅助工具即刻和Reddit查缺补漏。

印象笔记中信息存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目前我们拥有了多种信息源的信息,有网络直接搜索获取的、RSS和微信公众号订阅的、即刻推送和Reddit刷出来的文章,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容器来存储和加工信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到了印象笔记的手上,得益于印象笔记与以上信息来源的非常友善的接口,印象笔记就像一个大的蓄水池,不同来源的信息通过各自的管道都流入到了印象笔记之中。有了存放的蓄水池,但是要进一步加工这些信息,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难题。难题一:空间维度上的,由于我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要收集的信息的主题也不尽相同,那么不同的信息都混杂在一个池子里,我们如何进行区分呢?难题二:时间维度上,最初,我们搜索大量主题相关信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在定期的follow主题相关的信息源,还有Reddit和即刻的信息与订阅的信息在时间上也是不同步的,如何解决信息收集的时间不一致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很关键,最初我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了一个reading_pool笔记本作为这个蓄水池,有些不同主题的信息都混杂一个池子中,收集来之后,让我无从读起,不知道先从哪一条笔记开始。不知道从那个开始意味着没法开始,以至于这个笔记本中放了几十上百条信息(都是我辛辛苦苦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优质信息),放了几个月,我都没碰过。这就是有第一个空间维度的混杂引发的。至于时间上这个问题就是,同一主题的信息由于收集时间的不同步,因此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加工,至此同一主题的信息分而治之无法形成系统和合力。

信息存储的时空维度

善用印象笔记的标签、搜索以及link table功能,解决信息的时空冲突
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首先解决时间的不同步问题,一言以蔽之-‘等’。我把它叫做信息或者知识的孵化过程,信息来到印象笔记中我们不要急对其加工和消化。因为网络短文都是碎片化的,一篇短文对你的认知改变是十分有限的,要10几篇甚至上百篇的累积,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这是从信息本身的质量而言。另外从我们加工消化信息的效率而言,来一篇加工一篇效率极低,对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章进行批量处理才是效率提升的王道。至于空间上信息混杂的问题,我使用印象笔记的标签系统、搜索功能以及创建link table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对存放在reading_pool的文章的加工流程如下:

  1. 每天信息都定时的流入到印象笔记的reading_pool,但是对笔记的加工不需要每天进行,我的频率是一周或者两周,对该笔记本的笔记使用标签进行标定。首先确定大的类别是phd、数据科学还是系统管理,分别对应标签是00phd/01ds/02pm。大的类别确定后,是小的具体的主题,比如01pm下的“如何学习”,那么我就把相关笔记标定为‘如何学习’。这就完成了初步的分类工作,把笔记转移到reading_pool_backyard。
  2. 在reading_pool_backyard中,使用搜索语法“tag:如何学习”。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笔记都被筛选出来了,进一步的使用 create table of content notes的功能,将如何学习这个主题下的所有笔记的link统一放在一个笔记中。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虽然这个主题的笔记还是和其他笔记混合,但是我可以通过link统一的调度这些笔记。第二,笔记link的列表可以建立笔记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同一主题下的信息是有逻辑和时间顺序的,这样这个知识框架的基本的起承转合就比较清楚了。我把这个summary的笔记打一个标签summaryTable方便之后的查找,同时这个笔记本就成了我调度笔记的司令部。在混乱和无序中我们就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秩序。在这个笔记下,我可以任意的游走于各条笔记之间。
  3. 这一步就是要对每一条笔记,分而治之。针对于每一条笔记,我使用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复制笔记全文,在最上方插入一条横线作为内容的区格,原始的文章留在横线下方,横线上方是副本,对副本我就要进行大卸八块了。在一边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删减无用信息,留下精华信息。读到有感想处就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用高亮功能加上标注。这样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最后剩下的精华内容也就几百字或者百字以内了。这个内容是把原文彻底拆解后留下的精华信息,如果对这些精华信息有不太懂的,可以回到横线下的原文仔细阅读,在补充到横线上。
  4. 有了一个百字上下的精华总结之后,我们还需要最后一步的提炼。这一步我使用一个改良版的康奈尔笔记模板。其中包括:题目、核心要点、下一步行动、感想。康奈尔笔记-核心摘录-原文的三层金子塔结构,从高度凝练逐渐到回归原始,这样的金字塔架构,既保证了对原始文章有血有肉的感性认知,又有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凝练过程。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5张图片
如何学习-summaryTable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6张图片
康奈尔笔记-总结要点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7张图片
大卸八块读书法-拆解原文

依照以上的操作流程,对汇总笔记中的单条笔记做到了各个击破,我们凝缩和精炼了‘如何学习’这个主题下的相关文章。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会有相关主题的笔记进入到这个汇总表,我们同样依照以上的流程完成对单条笔记的深加工。信息加工到这一步,也仅仅是完成了知识体系建立的1/4。下面还有更加关键的几个步骤,直接决定了知识体系构建的程度和深度。

使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图
对几十条的“如何学习”相关的笔记进行深度加工后,我们会产生一个“如何学习”整体感知,但是这种感知还是有些模糊不成体系的。如何进一步的组织每一条笔记下的核心要点,建立知识间彼此的联系?我觉得这一部分,印象笔记可以做的工作变得十分有限了。 归根到底,印象笔记的记笔记和信息表征模式其实是线性的。印象笔记的笔记呈现方式是继承自传统的纸制笔记的模式,这是一种单调的,线性的,缺失笔记之间联系的知识表征模式。我觉得link table是印象笔记在建立知识间联系中做出的为数不多的努力,但是这种尝试还是太初步。对知识间联系的更好的表征方式应该是思维导图(mind map),mind map的最大特点是集中所有的核心知识要点于一页之中,我们对知识的整体表征一目了然,我们对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这种“一目了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工作记忆的概念有关,这就像电脑的缓存,我们只有把可以操作的信息都放在一起,我们才能建立他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如果一个信息放在位置A,另一个信息放在位置B,这种空间上的分离阻碍了信息间关系的洞察。所谓系统的概念,无外乎就是彼此关联,通过一定的逻辑组织到一起的细小单元。如果这里我们把每条笔记内的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要点当做这种单元,那么目前印象笔记中笔记间的这种天然的隔离就阻碍了更加完善知识系统的建立。因此印象笔记如果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思维导图的功能和理念,那么将是它的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印象笔记vs.Xmind

目前印象笔记缺少思维导图的功能,我就只能借助于外部的工具来达到知识系统构建的闭环。我现在使用的思维导图应用是xmind,尤其是在第七版发行之后,让思维导图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平民化。据我所知目前更多的思维导图还是应用于商业的头脑风暴和项目管理之中,但是我觉得针对于个人的项目和知识管理也不失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什么作用?还是继续我们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构建上,在印象笔记中完成了对link table中每条笔记的大卸八块和庖丁解牛后,我们建立了单条的笔记的信息凝练和抽象的金字塔。但是在这些知识要点彼此之间的联系还是分离的,这种知识离散的方式,是无法到达对完整知识系统的建立。下一步也是关键的升华步骤,对这个系统的构建,知识的深刻表征发挥中发挥核心作用。使用xmind,建立一个新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核心主题-如何学习,以这个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是每一条笔记的核心主题,在核心主题的下一级是每条笔记最核心的要点。如此一来,以“如何阅读”为核心的一张完整思维导图就建立起来了。我们看看之后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根据每条笔记的核心内容建立笔记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些的知识和概念对“如何学习”是更加核心的,比如说:费曼读书法,简单而朴素的方法梳理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过程,那就是编码-提取,在反复的更新思维导图更新过程中不断优化知识的表征,熟练提取的过程,检视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最大化理解。有些可能比较边缘的知识点,比如让学习更快的5种方法,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在思维导图的呈现顺序上就要突出这个逻辑关系。
  2. 不同的笔记的核心要点间隐藏着共同的规律和机制,我们要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make learn easy和费曼读书法,还有信息转化为能力间就有内在的联系。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学习的一般机制,在编码提出中不断强化、优化知识表征。还有如何像大神学和Andrew Ng的学习方法中都包含了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mentor,这样可以让学习中不断获得反馈,达到学习的最大化。
  3. 进行了以上的汇总、归纳和总结之后,我们对每一条笔记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对内在规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一些,这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框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经过深度思考的思维导图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外在的我们第一大脑关于“如何学习”的思维表征,同时这是一整套的索引,每一个要点都会指向与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论述和详细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对这个“如何学习”的外在思维表征可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因为印象笔记中我们会不断存入新的笔记,最后这些笔记会精炼成脑图中的一个分支,也是我们的大脑对“如何学习”的表征。这种表征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和系统。
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_第8张图片
如何学习-思维导图

有了这张“如何学习”的知识表征图,我们可以时不时的在电脑中查看,因为它是一个内在逻辑紧密的信息索引系统。我们不一定一下把这张图都记住,但是我们经过这样的系统梳理,其实这个图也记住了大半,在反复的更新和温故中,逐渐就达到了第一大脑的知识表征和第二大脑知识表征的高度一致,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已经模糊了,或者是彼此融合了。

通过分析和实践更新、内化、巩固知识体系
这张存储在Xmind中的思维导图,也是一张大脑中知识体系图的外在体现,xmind最近增加了一个icloud功能,可以将思维导图存在在云平台,在不同的客户端都可以进行访问。我主要是在电脑端进行创建和编辑,在手机端进行反复查看和温习,在不断的复习中,可以使用费曼的复述法进行反复的巩固。让相关的知识表征在头脑中不断的加深。另外还有几种关键的方法让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慢慢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能力。

  1. 文字文章的分享。文字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和魅力,就是它看得见摸的着,可以被修改和润色。在文字的书写的过程中,就是把内在的理解力不断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可以不断的被修整,这种对文章(文字)的修整,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理解力和内在表征的修剪和整理,让其更加成系统、关联更加紧密。
  2. 口头报告的分享。口头的讲述,多人参与的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已经掌握的部分,在讲述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掌握不清楚的部分。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讲述,可以不断深化、修剪我们的认知地图和大脑表征。反复的编码和提取中,让表征更加深刻,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3. 在应用和实践中进行反馈。实践代表的是一种行动,是对外界世界施加的一个作用力,因此会获得外在世界的一个反馈。这个反馈非常关键,知识系统中可能存在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部分,这些部分需要反馈的改进和升华。在不断的行动中,我们更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新我们个人的知识系统和体系,这个知识系统也在实践中更加的刻入脑海,融入骨髓。
加深知识表征

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便利性,也具有重要的洞察力,这是网络信息的优势所在。同时网络信息也具有碎片化的不可回避的劣势所在。如何充分利用优势,回避劣势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网络短文本犹如无数个从四面八方流淌而来的细小支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工具,把各个分支聚集到一个大的容器,这其中印象笔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依靠其接口的完备性,充当了蓄水池的这个核心角色。但是如何重新组织这些不同类别和属性的信息,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梳理。印象笔记的link table和xmind的思考导图可以让信息的组织变成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信息的反复记忆、输出以及应用,在知识的提取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深化这个知识体系。也许你会质疑:这样的弃经典而不读,却大动干戈来组织那些琐碎的网络信息是不是本末倒置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读经典,但是如若要适应这个网络和信息的时代,就不得不思考和妥善处理这些琐碎和支流。经典与网络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用数字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