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夏鼎投资董事长 叶锋
我们做投资,投的大部分项目是中小企业。疫情下,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
最近,北大和清华对995家中小企业做调研,发现如果三个月不开工,85%的企业撑不过去。
最缺钱的时候,贷款却最难。融资通常都是下雨天收伞,天晴送伞。现在伞一收,企业的现金流就枯竭了。
接下去,中小企业通常有三个结果:一是倒闭了,二是转型,三是转危为安,找到新的生长点。
挑战和机遇并存,你的对手倒下了,你活下来,机会就是你的。
疫情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疫情影响各个行业,多数企业承压,医疗健康却是其中最受益的行业。
医疗行业对疫情的反应最快,医疗也是当下最直接的需求。行业需求出现突破周期的爆发性增长。
● 短期
最直接的反应在市场中就能看到。2月3号一开市,A股上证股指暴跌,但是医疗股逆势翻红,很多个股涨停。
短期直接受益的行业,首先是口罩,全部抢购一空,然后是相关的医用防护服、护目镜、NCP病毒检测盒、负压救护车。另外,84消毒液、红外测温仪,还有相关药品,短期内都有爆发性的增长需求。
●长期
创投基金长期看好医疗健康行业,预测行业的整体增速呈阶段性提升。
1.医疗卫生资金投入将持续增加
增加行业资金的投入有前例,非典之后,2003年的上半年,整个医药行业的成长是20~30%,远超市场的其他行业。
2.新一轮药政改革
这次疫情带给我国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严重考验,暴露了医疗医药资源上的短板。之后医药审批、紧急用药方面可能会有政策性的改变。
3.填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优化服务效率
武汉疫情的致死率和重症率远高于其他地方,暴露了医疗资源的短缺。
面对疫情,除了医疗设备外,武汉医疗服务中的人力严重不足。全国紧急调动专业队伍,各地纷纷过去支援武汉。
短缺给了我们警示。疫情之后,国家会采取措施加快填补供给短板,比如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等等,用来弥补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
企业的视角 ≠ 风投的视角
医疗业中,很多大型企业,比如CT、试剂盒公司、中成药企业,还有医疗服务业,他们对抗风险程度比中小企业高。
我们投资的创新型企业,相对规模比较小,正在研发阶段的创新企业面对的更大的挑战。比如新药研发吧,起步的研发阶段没有收益,要靠融资维持运营,融资是核心竞争力。接目前不少工作开展受到限制,实验室的工作不能在家完成,人才复工困难。有些新药做到临床试验了,疫情一来,临床试验入住和管理都遇到困难至少耽误三个月。
不过,疫情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会。总体来说,风险投资对医疗行业更加认可,更多的资金会涌入医疗健康业。另外也会有更多人来创业。
短期突发的需求,风投资金的选择与企业的选择,侧重点各有不同。VC更需要科学理性地来鉴别需求
1.短期需求 vs长期并有进入壁垒的需求
疫情爆发,到处买不到口罩。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个好机会。有一家公司,11、12月份就加班加点地生产口罩。生产2亿个口罩,一个卖2块钱,就是4亿的收入。很多企业从做卫生巾和无纺布迅速转来做口罩。有资源,有设备,有能力,有钱赶快赚对企业来说,这正确的策略。
但是从风投的角度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是5年、7年的长期趋势,不能投资短期机会。对于口罩、防护服这些没有技术壁垒的企业,现在有临时的爆发性需求。等着投资的人多了,预计很快会产能过剩,可是大家都投了钱进去,设备不会马上停掉,之后就是惨烈的价格战,企业亏损。所以对于风投来说,一般性的医用口罩这个需求不值得我们去投资。
反过来,我举个有技术壁垒的投资例子。杭州有家做膜的企业,这个膜是单向透气,汗可以出去,病菌不能进来,类似GORE—TEX。我们戴N95的口罩,N95是什么意思?95%的病毒和细菌都被过滤掉,进不到口罩和衣服里。而这个膜可以做到N99。如果这家企业用他的膜进入口罩行业的话,他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就可能成为风投关注的机会。
2.真需求 vs伪需求
半个月前,武汉病毒所和上海药物所,公布了双黄连对NCP病毒有抑制作用。当天晚上,线上和线下的双黄连一抢而空。实际情况是民众过度解读了这条消息。双黄连只是在体外实验中对NCP有抑制作用,临床试验还没有做过,是否真正在NCP上有临床效果很难说。在这个阶段,双黄连的需求可能就是伪需求。
3.有投资价值的需求 vs 没有投资价值的需求:公共产品和商品
风投资金确认了长期需求,同时也鉴别了这是一个真实需求之后,还要做一个判断,有没有投资价值?
病毒性疾病爆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做出疫苗。如果风投公司要投资疫苗企业的话,我们考虑的是这两点:
上面举了几个例子,我要跟同学们分享的是,风投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理性地分辨各种机会,而不是随大众。风投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大家在想的事情我们要倒过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你要找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这才是机会。如果大家都晓得的话,那可能就没有风投挣大钱的机会了。
国家加力点 = 创投关注的方向
在医疗行业中,国家会加大投入的方向,也是风险投资关注的方向。
1.在线医疗
在线医疗分几块: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医药的O2O互联网企业。
疫情之前,企业跟医院合作非常困难。医疗资源本身就很紧缺,医生很忙,你要让他们在医院工作之外,还要为你服务,医生的时间安排困难。
但是这次疫情给企业带来了跟医生合作的机会。因为疫情,很多医院的门诊关掉了,在线问诊变成了一个好选择。以前大家不愿意在互联网上看医生,现在不同了,在线问诊又方便又安全,于是在线问诊的流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互联网医疗企业得到机会,证明自己的调配、组织、运营能力。向B端(服务方)和C端(用户方)证明了他们的可信度和可应用性。企业的价值在政府和公众面前得到验证。
2.检测诊断
大家看到了,这次疫情中,诊断是个瓶颈。
我国在这次疫情表现出来科研技术的实力比非典强了很多,短期内就研发出核酸的RT-PCR检测试剂盒。但是时间匆忙,试剂盒的分辨率比较差,出现很多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另外,早期生产能力跟不上,试剂不足,拖延了病人的鉴别和隔离。
检测诊断方面以后肯定要加强。
3.医疗器械设备
国家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加大对地方医院的投入,特别是传染性应急医院的储备。
各地建立像雷神和火神一样的应急医院,带来了相应设备的配置需求。
4.基层医疗服务
武汉疫情中,大家挤到中心医院去,一下子把中心医院挤爆了,变成了挤兑,医疗资源全部成短板。以后国家肯定要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比如社区医院的发展,做到医疗分流,避免再发生挤兑现象。
5.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是投资人重点关注的行业。
治病要靠药,我国的西药研发实力需要加强。
拿治疗NCP的药物举例,目前治病的药物分几块。
一是传统的中药。对NCP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大多数缺乏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
二是疫苗。病毒性感染,像天花、乙肝、流感、HPV这些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疫苗。但是疫苗的在NCP这里,疾病碰到慢郎中。病是急病,疫苗研发周期要好几年。2003年非典,很多公司做非典的疫苗,没有一家公司做出来。
现在有个好消息是,用已经痊愈的病人血清里的抗体,可以治病。用抗体治病的效果好,但最大的问题是,合适抽血的病人比较少。
三是西药。最实用的办法还是老药新用,找到上市的药,或是已经成熟的在研新药,比如瑞德西韦。瑞德西韦引进我国后,现在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了。
长期来看,资本会进一步流向生物医疗行业,支持利用创新技术获得新药、疫苗和其他诊疗方法。
疫情经济学
另外讲一个课题,我们现在是复工,还是不复工?
复工具有传染可能性,造成病毒的扩散。不复工的话,整个社会损失太大。
在卫生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叫:生命价值和社会成本的平衡。生命是无价的,但统计学意义上的生命有一定的价格。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一个生命价值,等于10~60倍的人均GDP。假设一个人活80岁,3万天,相当于30倍GDP的话,GDP每上升一个点,人均寿命会增加10天,这样生命的时间能简单地用社会价值做一个对应。
最近携程的梁建章发表了一篇文章,以流感为例,美国流感的感染率为10%,死亡率为0.02%。假设得流感死亡的病人比正常没得流感的人损失了20年的寿命,如果不做隔离的话,整个社会因为流感寿命减少1.5天。如果做隔离,10%的病人,再加上每人平均2个家属,整个人口的30%被隔离,隔离2周,GDP损失1%,等于损失了10天人均寿命。
如果假设合理的话,隔离对生命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流感造成的损失,于是理性的决策是:不做隔离。
抛开感情看数字,还有医疗和社会资源的挤占、后续的连锁反应后果、经济崩溃带来的影响更严重。
总结一下:疫情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对疫情要重视,但不要恐慌。对企业来说,抓住现金流,在危机中,争取找到转型方向,或是发现新的生长点。你活下来,机会就是你的。(完)
*本文根据相关直播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仅为完整课程内容1/5。转载请联系授权。撰稿:豆包版式:JY.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