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关于腾讯的12个疑问

《腾讯传》|关于腾讯的12个疑问_第1张图片
文/Chris豪

这两天读完《腾讯传》,借用书中的案例和观点,来解答关于腾讯的12个疑问,仅供参考。

Pony年轻时代的经历和机遇,哪些促成了他创办腾讯

天时(1998-1999):改革开放让互联网走进中国,惠多网网友丁磊的创业故事,激励了Pony的创业想法。国内百度,京东,携程,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国外雅虎、网景的上市,谷歌的崛起,激发了更多国人对互联网的探索和憧憬。

地利:小时候的科学兴趣的培养,激发了Pony对计算机的热情。作为改革试点的深圳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互联网技术。大二就开始接触C编程,成为学校里有名的计算机病毒高手。通过实习就业,很早的时候Pony就接触到了跟以后创业相关的寻呼机、网络通信,慢慢接触到通信行业以及网络通信需要的技术。

人和:大学同学的张志东的一拍即合,以及深圳事业单位的陈一丹,以及深圳大学四年里认识的同学,为Pony创业带来了人脉资源。


QQ当初是如何诞生的

出师未捷:创业之初,基于Pony在寻呼机行业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的兴趣,公司的初期的产品是在寻呼机上提供互联网的邮件提醒、互联网寻呼服务。但是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行业,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短信,电话业务的兴起,寻呼机市场的日益陨落,腾讯的第一个项目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模仿”:96年以色列的三个青年创办了ICQ,并被美国在线收购。国内很快就出现了模仿者,腾讯的Pony也注意到了这个产品,并且关注到广州电信的一个企业QQ的标,虽然没有竞标成功,但是团队仍决定先养着这个产品,毕竟有ICQ的成功案例。

优胜汰劣:在国内,前三个竞品,要不就是水土不服,要不就是战略上不重视,要不就是技术不过关,体验不好,最终被淘汰。腾讯由于自己在下载大小,用户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等本地化的改进,针对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最终活了下来。


发展早期,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QQ是如何逃过两次资金断裂的危机

IDG和香港盈科:2000年左右,随着QQ用户的不断攀升,服务器的压力导致成本不断上升。Pony多次寻求卖掉QQ,由于出价太低或者看不到盈利,最终仍旧没有成功。在山穷水尽的时候,第一次是00年互联网泡沫到来之前,抓住了IDG和香港盈科的稻草,获得了融资,逃过了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南非的MIH:随着QQ用户的不断攀升,第一次融资的钱很快就要耗尽。总部在南非的MIH的派驻的投资人看到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都在用QQ,就找到腾讯进行了投资,在弹尽粮绝之前,挽救了QQ。同时也成为了腾讯的第二大股东。


为何说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曾经拯救了QQ

移动QQ:移动开启梦网计划,通过短信为用户提供内容(新闻,漫画,邮箱)收取费用,通过跟SP内容商分成,养活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包括网易和腾讯。其中腾讯通过短信跟PC QQ的消息互通,实现了通过短信收入跟移动利润分成,实现了第一次盈亏平衡。

但是在探索自主盈利的模式上,腾讯一直没有成果。广告,会员,注册收费模式均告失败。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支付手段不成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虚拟货币的方式,缓解了支付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的增值服务收费,提供了支付的基础。


QQ秀:第一次把生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QQ秀的出现又是一次通过模仿的方式获得的成功。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通过研究韩国的某个社区,发现通过设计服饰、发型、表情等商品,获得很多用户的购买。

因为Q币的基础,腾讯很快就就成功复制了这一模式。除了单件购买的方式获得收益,腾讯还设计出包月的红钻贵族模式,提供打包式的增值服务,还有根据不同等级设计不同特权的会员体系。

QQ秀之所以成功,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本性内敛,却没有合适的表达渠道,而QQ秀却成为了中国年轻人情感寄托,表达个人特性的方式。通过QQ秀,腾讯第一次跟用户建立了情感上的连接,并且用用户能接受的方式,获得了盈利。


腾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上市,为什么选在香港上市

03年12月到04年12月期间,由于资本市场的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捧,以及11家中国本地企业获得去海外上市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腾讯团队上市的想法。

为什么选择香港上市?

1.腾讯的商业模式在美国还没找到一个可以类比的案例,在美国上市,对于相信成功的模式应该先出现在美国的美国人来说,不一定对腾讯买账。

2.香港更靠近腾讯的本土用户,本土用户更了解腾讯, 能够合理评估他上市后的价值,不会出现虚高虚低的情况,对于追求长期增长价值的腾讯来说,是一件好事。另外,作为红筹股,香港上市也能有机会回归内地上市。

3.Pony希望在上市前对员工的期权进行购买,完成对期权的兑现。这一行为在美国被认为降低公司利润的不当行为,而香港市场认可这个行为。

以上三点,促成了腾讯的香港上市。但是上市时候的腾讯,大部分收入(56%)来自移动梦网,相当于一个被移动绑架的寄生企业。


微软MSN最终退出中国,是败于自身,还是QQ

05年左右,MSN在中国即时通讯领域市场份额为10%,QQ为78%,MSN用户中47%来自QQ,新增用户中更有95%来自QQ的流失用户。在商务中,MSN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QQ一直以聊天搭讪的形象被商务人士排斥。

为了加强自己的在办公信息化领域的能力,腾讯收购了张小龙的Foxmail,弥补邮箱领域的不足。同时针对商务办公领域传输大文件的刚需,腾讯进行了技术上的优化。一点点弥补在办公信息化领域的不足,挽留用户。

然而,受制于外企跨国公司机制体制的约定,微软战略上的不重视,微软非互联网公司的基因,MSN在此役一战中,最终溃败而逃。

机制和制度上:

1.指挥体系的混乱。缺少一个对MSN总体统筹的人,北京市场团队和上海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分别向不同分管主管汇报工作,而汇报的这两个主管没有隶属关系。

2.微软全球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中国本土化的需要。

MSN的技术方向被总部牢牢控制。中国团队提出的一个开发需求,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很多时候无法排上。这种大公司的层层审批的模式很难适应互联网快速迭代的需要,其实也说明,微软本质上,还只是一个软件公司,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3.众包模式的内容、娱乐等业务因为涉及方太多了,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体验差异比较大。

战略上:微软将MSN作为Windows Live平台上的一个子插件,基本宣告了MSN作为一个独立的互联网产品的结束。


QQ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虚拟商品体系,实现盈利的

 QQ空间:展示自我以及跟他人互动的平台。尽管新浪博客在社交化转型中获得了很多用户,但是博客本身商业模式的缺陷,却让三大门户在社交化转型中彻底沦陷。同理雅虎之余谷歌,关键词广告的商业模式,让谷歌超越了雅虎。

QQ会员:会员成长体系,QQ会员成长值。一是特权设计,一个是等级的差异。把最优质的用户沉淀到QQ会员体系中。

红钻:QQ秀。QQ秀之前是单价购买,到期续费的模式。红钻是一种包月业务,比如红钻标识,赠送好友QQ免费,QQ商城购买折扣。

绿钻:QQ音乐的增值服务。10月包月,包括音乐免费听,QQ免费点歌,演唱会门票打折,歌星签名照,以及将自己喜欢的音乐设置成空间背景音乐(一半以上用户是因为这个购买绿钻),数字音乐,线上演唱会。

黄钻:QQ空间的增值服务。10月包月,同时享受10多项特权。个性皮肤空间,花藤成长加速,照片大头贴,个性域名,视频日志,动感相册。

通过会员、钻石收费模式,加上用户成长和特权体系,腾讯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的商业模式。


腾讯能在游戏领域突破重围,除了自己的用户优势外,还有什么关键因素

尽管腾讯在《凯旋》游戏上的出师未捷让团队备受打击,但是马化腾对游戏市场的看好和坚持,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事业部的形式),产品经理制,内部赛马机制,重新对游戏发起进攻,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突出重围。

调整:

组织架构:通过开发和运营团队混合的项目制,形成独立的工作室。基于产品,形成内部的赛马机制和基于独立产品的结果导向的激励机制。

主战场:考虑到腾讯在游戏领域是新手,特别是在《凯旋》大型游戏失利之后,总结自己并没有运营大型游戏的经验,所以转战容易入手的棋牌和小型休闲游戏,对标“联众”。

策略:锁定一个真实的诉求点(竞品),在用户体验上力求做到极致(Copy并超越),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寻找新的Copy对象)


针对腾讯网用户低龄化,低教育,购买力弱的特点,腾讯如何创新自己的广告模式的

尽量到2006年的时候,腾讯网的流量已经超过的新浪网,但是腾讯网的用户普遍低年龄、低学历、低购买力,广告收益难敌新浪,搜狐等老的门户网站。

应对策略:腾讯是一个全覆盖的生活平台,腾讯能够有效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特征、用户行为,只要腾讯对这些用户信息进行梳理和利用,腾讯就可以进行精准推送。同时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的套餐,为广告主提供各个细分领域的统计报告。

基于用户数据分析和精准投放的理念,腾讯实现了在社交广告上的逆袭。


Pony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产品哲学

1)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搜集1000个  用户反馈 

2)QQ邮箱很多创新,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自己反复体验出来的。

3)产品经理最好是由做过前端或者后端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

4)产品经理要关注能够获得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得不偿失。

5)每增加一个功能都要慎重考虑,真的是有建设性的增加用户口碑。当用户口碑坏掉后,再让用户来回来就很难。

6)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增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10% 的用户带来好感的同事,是否给90%的用户带来困扰?  

7)每个功能不一定用得多才是好,而是用过的人觉得好才是真的做的好。

8)做产品要关注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 

微信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超越米聊的

2010年10月19日,kik诞生(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免费短信聊天软件)

2010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款模仿kik的“米聊”诞生。

QQ邮箱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主动跟马化腾提议做出这个产品。

40天之后,微信诞生。一开始微信主打免费聊天,但是由于运营商的免费短信套餐,微信并不具有吸引力,微信增加图像分享依旧不温不火,直到米聊加入语音对讲,微信跟进后,突然出现了爆发。之后的摇一摇,漂流瓶让微信的用户数目继续攀升。“附件的人”功能加入,彻底扭转了战局。

另一方面,由于用户量急剧上升对服务器的要求,雷军团队基础技术能力的薄弱,让“米聊”贻误了发展的最好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传》|关于腾讯的12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