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会孩子“理解词句意思”

        随着对阅读的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试卷中“阅读题”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其中“词句理解”又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词句理解”对于低中高段的要求分别是:

低段(一二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中段(三四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段(五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可以看出,课标给出的关于“词句理解”的方法主要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与生活积累理解、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推想等。其中尤其重视“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上,就要要求学生要重视具体的语境,理解词句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图片发自App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学习。

羊吃草的启示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羊吃草,要数这时最欢了.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象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可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嫩芽一根接一根地被扯断了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怠倦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后,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消化的草茎、草根,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可要是每个小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吗?同学们在校学习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怠慢的精神,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的这些问题.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图片发自App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词语本意和文中的意思)

(1)一丝不苟:

(2)琢磨:

2.   联系上下文填空.

(1) 文中“咀嚼”一词的意思不一样,第二自然中的意思是(    );第三自然段中的意思是(    )。

(2) 文中的“土香草”可以比喻成(      )

A. 一种草  B. 一种有毒的草   C. 一种有害的知识  D. 一种有益的知识

(3)文中的“翻草”指的是(     )

A.预习  B. 复习 C. 思考  D. 提问

(4)文中的“草根”“草茎”指的是(   )

A.深奥的知识  B. 浅显的知识  C. 没用的知识  D. 有用的知识

3. “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很显然,这组阅读题训练的正是“词句理解”的功夫。

先说第1题: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丝不苟”和“琢磨”。

做题前先要提醒自己“词不离句”,先要找到词所在的句子。

“一丝不苟”出现在“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怠慢的精神,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消化为止呢?”一句里,读此句可知这里用一丝不苟来形容羊吃草时的表现,再联系上文去找“羊吃草”时的句子,很容易找到“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象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可使它们分心了。”这样“一丝不苟”的意思就比较清楚了,讲的是“认真专心,一点也不马虎”。实际上理解这个词,如果运用“词素分析法”,弄明白了“苟”的意思是“马虎”,也就迎刃而解了。或者,调动生活积累,想想我们生活中经常在什么情况下说一个人“一丝不苟”,也就弄明白了。

再来看“琢磨”这个词。如果我们运用“词素分析法”,“琢”的意思是“雕刻玉石,使成器物”,“磨”的意思是“打磨,使物体光滑”,合起来就是“雕刻打磨”,这是“琢磨”一词的本义。可是“理解词句”很多时候着重点不在本义上,而是在引申义与比喻义上。就这道题来说,就是要理解其引申义。让我们回到这道题,同样,“词不离句”,先找到其所在的句子“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的这些问题。”显然,这里的“琢磨”与“雕刻打磨”无关,它讲的是“琢磨问题”,联系倒数第二段作者引发的一个个思考,一个个问句,答案当然是“反复思考,使得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更完美”的意思,这是由其本义“雕刻打磨”引申而来的意思。实际上,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多时候还可以运用找近义词,换词等方面来帮助理解,就拿“琢磨”来说吧,读原句“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的这些问题。”思考,可以把“琢磨”换成一个别的什么词而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呢?自然是“思考”“思索”等,这样就基本上把握住了词语的核心意思了,再从比喻义的角度去思考,就能进行精准的理解了。

【小语课堂】教会孩子“理解词句意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2题,联系上下文填空,实际上是在考“词句理解”中词语的“比喻义”。

做这道题,必须做到①词不离句;②联系上下文,在比较中理解;③反复揣摩与体会。

所谓“比喻义”,是借用比喻的手法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如“咀嚼”的本义是“把物体嚼碎”(第二自然段中的意思),但说到同学学习时的“咀嚼”就显然是一种比喻了,指的是“比喻对事物反复揣摩和体会”(第三自然段中的意思)

至于“土香草”显然比喻“一种有害的知识”。“翻草”指的是复习。“草根”“草茎”则比喻“深奥的知识”。

第3题,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积累去理解。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相关的句子“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嫩芽一根接一根地被扯断了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怠倦地咀嚼着······”显然“土香草”是有害的,“嫩芽”则是有益的、有营养的。这样就基本上理解了“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 ”这句话,它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看清周围的世界,分清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就是要“明辨是非”的意思。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就可以想到许多相关的事情了,比如读书,就要多读有益的经典名著,拒绝低级趣味的庸俗的书等。

【小语课堂】教会孩子“理解词句意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理解词句”的意思是训练长期进行训练的。不过,只要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并坚持进行练习。相信大家一定会越来越熟练的。

愿大家爱阅读,会阅读,让阅读滋润我们的生命,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

掌握阅读方法,享受阅读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语课堂】教会孩子“理解词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