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怎么就赢了项羽呢?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前几天,在一个课程上,听到老师提到刘邦和项羽的事情,很感兴趣。于是乎,开始搜寻相关资料,就找到了80集电视剧《楚汉争霸》用三天时间,边看简介边看视频,断断续续的看完。也源于我本刘氏,想看看我老刘家的祖宗如何开疆破土的。

看完后,五味杂陈。同时也在思考,刘邦为何最后称王,世人肯定有很多评说,我凭借自己的感触总结了一些原因:

1.时势造英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在历史中恍如尘埃,在车轮推进中,肯定要有人担当领导重任。我们说顺势而为也好,命中注定也罢。一个国家总是需要有个领头人的。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一旦这个人选定了,他也就不再是他自己了,而是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内心也已经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初心。心中无百姓,心中无自己。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筑阿房宫,逆势而为之。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有个人来取代他。在历史的拐角点,需要人接过接力棒。恰巧刘邦出现,就被他接住了。可谓“天时”!

2.智慧

刘邦本是沛县泗水亭当亭长,在当地就具备了些领导和统领能力,好打抱不平。一个小案例就能影射他后面称王的必然性。有一天,隔壁村断他们的水源,跟他们打了一丈,被打得落花流水,正好被官府的人看到,说带兵器者一概抓之。这句话被刘邦听进耳朵,赶紧派人再去约战。对方拿着兵器,结果一开战,都被抓起来了。你可以说是小聪明,但也足以见得,他是智慧的。

3.知人善任

他把这帮弟兄用的游刃有余,身旁的萧何,出谋划策,刚正不阿。身边的樊哙,勇猛威武,忠诚不渝。还有随之一路前行的几个兄弟。当然,客观讲,这几个也同样是乡村野夫,最后能随他打遍天下,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

除了一路追随的弟兄外,后面遇到的张良,也是他不断前行的一个得力推手,刘邦想尽一切办法留张良的举动,也着实体现了他知人善任的能力。他知道张良战略思维的价值所在,尽管张良三进三出,他都始终没有放弃他,因为他深知,大汉的建立离不开张良。

文官有了,武将也不能缺啊!

直到遇到怀才不遇的韩信,可算是找到了打败项羽的定海神针。韩信的用兵之极可谓高深。

所以说,懂得用人,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很重要。

当然,你用人家,人家愿不愿意跟你,也是个问题。你具不具备让人跟你的能力。这点,刘邦的人格魅力是没的说。

4.懂得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这个人不小气,懂得分权分利。你做的好了,我毫不吝啬。最主要的是,他一直觉得他是啥都没有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你害怕失去什么呢?

樊哙获得了战功,封王分地全部到位。所以这帮兄弟们也是有干劲。跟着刘邦有奔头啊……

80集看下来,落在我心中的定论就是,其实刘邦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主题歌中唱到的,一介布衣。最后能一统天下,靠的到底是什么?

除了历史节点,那个时间节点需要一个接棒者。可以说叫赶上了好时候。

另外,他这人很有自知之明,有很强的元认知能力,他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其实狗屁不是,他能伸能曲,有韧性。不像项羽,有股贵族气,一直端着个劲端着。

所以,你可以说,刘邦是龙,也可以说刘邦是虫。做错事了,该下跪下跪,给兄弟们道歉。

心里还是挺同情刘邦的,尤其是有一次项羽几万大军把他的四五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那一次,他想放弃,他问自己,我这么拼,到底为何呢?做个小亭长不也挺好的嘛!他压力实在太大了,但兄弟们都给他勇气,给他动力,给他分析还有希望。他又重拾希望,鼓起勇气,继续战斗!

看到这一幕,就想起自己创业,不也一样。多少次午夜梦回都在问自己,这么辛苦干什么?撑着一个公司,自己靠能力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不也挺好的!把小家顾好,不给国家添乱。但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看着和自己打拼的小伙伴,再问问自己的心声和使命。第二天,太阳升起,斗志重燃,继续踏上创业之路。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一鼓作气把他看完的意思吧!我是想寻找一个内心的答案。想通过刘邦从零到一的奋斗史,找到自己努力下去的答案。

紧接着看中国名人传记对刘邦的阐释,我觉得有一句话触动了我,和我产生了共鸣:

“纵观刘邦的人生可知,争霸中的相遇与刘邦都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因子。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的来的。”

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因子

这句话也是我不断告诫自己的,不断精进,完善,优化迭代,自我塑造,自我升级,遇到最卓越的自己!

我们也可以说,刘邦做到了,有限生命创无限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怎么就赢了项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