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连载篇3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连载篇3_第1张图片

第一部分   穿越迷雾

囤粮

张近东判断: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但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救市政策,全球经济终将逐步企稳向好,回归常态。

苏宁很快拿出了“加强成本优化、加快平台建设、加速营销变革”的年度经营策略。特别提出要利用经济危机带来的调整期,加快物流基地的选址、建设和供应链体系、客户关系体系的创新转型。而这些,正是未来互联网O2O之战的强大战略储备。

战略方针一旦确定,苏宁上下如臂使指,执行力得到全面加强。到2009年年底,数字走势的确不错:新开连锁店182家,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16.84%,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0.72%。不仅如此,这一年苏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时大量优质资产贬值的契机,正式开启国际化连锁之路,带领苏宁从区域连锁、全国连锁,升级到了全球连锁的新高度。

与几年前同行的大肆并购相比,同样是横向扩张,苏宁在国内选择的是自己开店,在国外选择的是并购。其内核逻辑是:苏宁更为看重“能力互补”的价值,就是说,自己做得到的坚决自己干,对于自己的短板就运用资本杠杆。这种方法论始终贯穿在后继展开的互联网变革中。

2009年6月25日,苏宁入主日本著名连锁家电卖场LAOX株式会社,以573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对方27.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第一桩海外并购。日本市场成为苏宁建立的第37个大区——东京大区。

收购日本LAOX在业界引发的余震还未消失,张近东又挥师香江。12月30日,他宣布以3500万港元并购香港第三大家电零售商镭射公司(Citicall)。

创建于1976年的镭射公司,主要从事摄像器材、电子产品、通信、影音、电脑等产品的零售和代理,年销售规模约13亿港元,当时在香港地区共有22家连锁店,仅在主导香港电器市场的旺角商圈就拥有7家店面。

时任苏宁电器连锁集团总裁的孙为民认为:“香港位于世界零售市场前沿,在产品流行趋势方面有风向标作用,对苏宁电器内地市场经营业务会有较好的协同效应。此外,香港与国际市场融合度高,可以作为拓展国际化市场的桥头堡,利用进入中国香港市场的机会积累国际化运营的经验。”

2015年,依靠这些海外储备资源,从境内境外到线上线下,乐购仕成为苏宁国际化O2O模式的创新实践,苏宁成为“跨境电商新玩家”。

身处零售业的苏宁,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更先觉察到危机中蕴含的机会。而美国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的观点,也很好地印证了张近东领导的这场变革的意义:

没有任何公司因为规模过大而不能再增长;没有任何市场是安全无忧的,因为总有新的竞争者出现,并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连载篇3_第2张图片

在山顶望见“风雨欲来”

一次暗访的意外发现

企业家能够站在高峰的关键在于识变与布局。他们总是在寻找变化,并将其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先人一步做出反应。1995年,时任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经常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总担心“在2000年左右,可能将会发生什么大事”。实际上,1995年是韩国经济表现最佳的年份,但这种不安仍促使三星提前组织调整,成功规避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强袭。张近东与任正非、张瑞敏等中国顶级企业家最为外界称道之处,就是居安思危,敢在泰山之巅朝自己开战,为决胜未来而积极布局。

张近东领导的苏宁,是一家由市场竞争驱动组织进化的公司,它习惯于有限度的震荡乃至在混沌状态中调整思维方式,危机意识贯穿了创业25年的时间。

张近东相信,未来一定还会出现更强劲的对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也会成为巨变的导火索,2009年的一次暗访,深深地触动了张近东,让他下定变革决心。

2009年3月初,作为政协委员的张近东参加全国“两会”,会议期间,他抽空去了趟下榻宾馆附近的苏宁门店。

当时的北京乍暖还寒,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最危险时刻还没有过去,它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暴露。唇亡齿寒,虽然身处制造业下游的零售业,张近东还是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上游伙伴们的阵阵寒意。

在进店之前,张近东有些担心店里冷冷清清,人气不旺。但掀开苏宁门店厚重的门帘,他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哪里像发生了金融危机啊?一楼大厅里人来人往,全场一片热闹气氛。”出人意料的场景,冲淡了张近东的担忧。

但是,细心的他很快发现一些3C商品供货不正常,部分货架空空如也。向总部相关负责人一打听,南京等地区也存在此类问题。沉浮商海20年的张近东,此时显示出了敏锐的商业洞察力。

这是苏宁创业以来首次遭遇不明原因的商品脱销。采购负责人的汇报让张近东皱起了眉头。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国际品牌电脑提供商看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际主要市场出现销量下滑后,它们不知道自己的电脑还能卖出多少,担心库存积压,做出了去库存、压缩产能,甚至停产的应急反应。”

据世界著名市场调研机构IDC在2009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PC(个人电脑)销量比2007年第3季度下降0.4%。在美国,PC销量比2007年同期下降3.5%。而全球上一次PC销量出现季度衰退是6年前的2002年第二季度。IDC在报告中写道:“经济衰退对PC采购的影响超过预期。”

国际厂商的恐惧,错杀了行业地位和影响力都在全面上扬的中国零售商。

世道景气,任何人开店都可以卖出东西,这不算真本事,世道不景气才是考验从业者真正实力的绝佳时期。苏宁由规模、实力、商业信誉、口碑和行业影响力等因素汇聚而成的强大综合优势,相对于鱼龙混杂的电脑城,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人气反而逆势上升。此时,热情的中国消费者与谨慎的国际供应商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连接两者的重要桥梁,苏宁受到了严重制约。

熟知家电业商战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曾言,企业营销战略很容易过度关注竞争对手,而忽视市场的内在变化,企业常常把竞争对手的变化误解为市场的变化。企业的增长并不仅仅是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如何与顾客走在一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苏宁只能无奈地面对无货可卖的尴尬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连载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