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热点只有五分钟热度?

不知道你们还不记得,前几年过年的时候,网友都会总结出来年度热词,而这些热词大多都跟当年一个一个的新闻联系在一起。

“囧”已经过了它的八岁生日,反正我信了。

2008年:

“打酱油”采访陈冠希时路人的一句话顿时火遍全国的网络论坛

“很X很XX”系列  来源于一个采访中女孩的“很黄很暴力”

“囧”  在emoji表情当道的今天,估计输入法都忘了它

2009年:

“不差钱”  这句出现在赵本山小品里的东北方言产生了影响全国的轰动效应

“躲猫猫” 本来一个纯真的童趣在那个新闻发生后竟然成了讽刺

“裸X” 裸婚、裸嫁、裸官、裸推……

“钓鱼”  又是一个陶冶情操的活动变成了对执法者的讽刺

2010年:

“给力”  几个哥们看NBA天天喊的“太给力了”,你有多长时间没说过了?

“神马都是浮云”  产自小月月事件,也是火爆过的口头禅,如今竟然觉得有点非主流

“XX控”  对某事的热爱到了偏执的地步,衍生出了“萝莉控”、“大叔控”

“XX帝”  最有名的还是那只准确预测了八场世界杯的章鱼“保罗帝”,记得它已经寿终正寝了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 是因为这些东西涨过价么?不记得了

2011年:

“亲”  这个字在淘宝依然火热吧

“伤不起”  这个出自校内网的热词还引出了咆哮体,“学XXX的孩子你伤不起啊!”

“Hold”住  从台湾爆发的热词

“反正我信了”  出自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动车事故后回答为什么把车头埋在地里的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他摊上大事儿了,反正我信了

2012年:

“元芳,你怎么看?”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为什么我们对热点只有五分钟热度?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躺着也能中枪”  据说出自《逃学威龙》,怎么就火了?

“压力山大”  Alexander表示躺着也中枪

有的热词觉得年代久远,有的热词甚至在现在还能看到它的影子,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012年以后,每年一度的热词大选渐渐失去了热度,原来的年度热词真的会热大半年。

如果仔细看看他们的来源可以发现,当时的热词每年最多也就能有十个,最耳熟能详的也不超过五个,并且这些热词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热点事件和热点新闻,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社区,比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可是过了2012年,为什么评选热词这个网民的年度庆典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那时的热词出现在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初期,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原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知道的、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新闻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也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刚刚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有一定局限性。

人们突然觉得,我靠,原来这事儿还能这么玩,这话还能这么说,就像魏源看到了新世界。

所以当时的一个热点新闻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大家也热衷于把热词挂在嘴边表示着自己跟上了互联网的大潮。

可是现在,我们对一个热点为什么只有“五分钟”热度?

请问,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带给你的震恐是否只持续了两天?大家不再关注它是否会威胁人类,即使它一天比一天强大。

柳岩伴娘的事情包贝尔的一封不知道写给谁的道歉信就轻松地安抚了那些愤怒的人吗?估计都跑去讨论韩庚卖的笔记本搁现在值多少钱了吧。

和颐酒店的事情被刷了一天屏,吓得两天不敢走夜路,发世要学防身术,现在呢,这种事情到底怎么办?除了让女孩子注意好保护自己这种毫无营养的提醒这种事情始终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以后的人们还是会冷眼旁观,以后的违法犯罪分子还是不会有任何忌惮,相信我,这种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不会随着朋友圈的平静归于平静。

我们始终会跟随一个热点到另一个热点,我们的流行语不再是一年的十几个,而是每天刷新于表情包,因为,在移动网络相当发达的今天,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新闻,信息从阴暗的角落走向了明亮的广场。

另一方面,随着纸媒的衰落,原来的一个新闻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深度报道已经被遗忘,而这些,才会真正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幸的是,这种深度报道恰恰与互联网的气质相悖,人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接收到最新、最热、最感兴趣的新闻,早就甩开了深度报道的步伐。

当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卷入了信息的滚滚洪流之中。

元芳,你怎么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对热点只有五分钟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