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搬家,家里的一大堆藏书需要重新归置整理——对读书人而言,这真是一种幸福的痛!
按出版社分类?按类型分类?看有没有读过分类?按作者分类?按年代分类……分法很多种,说不上好坏,只是喜好不同。
最后决定用美观实用方式来分——按书的大小和颜色归类,放在书架上,乍一看很整齐,舒服了很多。
书当然是买来看的,不是放着看的,但为什么就不能放着看呢?据说就有这么一种定制书架的服务,帮你买书“放着看”,不过以颜色和大小分类应该不是首选吧。
那么,书架上的书该怎么摆?对我而言,自从有了Kindle,近三年来纸质书买得越来越少,买的书了几乎都“放着看”了,更多的阅读是通过两台Kindle。作为知识载体,书已经不够了,那为什么不能作为一种装饰、一些纪念、一份态度的体现呢?
更何况,闲来随手从书架上找一本书,翻个几页也是一种惬意,那就让颜色和大小来做决定吧!反正是自家的书架,自己的藏书,想怎么放怎么放,那就按看着最舒服的方式放吧!
二、
如果你是一场活动的主办方,你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需要盯着流程、安排、各个时间节点、进度、需要交付的成果……这一切都很严谨而没有弹性。当一张To do list出现的时候,基本上有的就只是紧张和焦虑了——背板如何设计?PPT的效果怎么样?演讲嘉宾如何安排?主题和内容如何设计?时间段如何把控?
如此种种的问题和随之而来反复的沟通协调,足以让人身心俱疲。
等等,咱们先停下来,想想这样一个场景——2000多年前耶稣在旷野向前来听他传道的以色列人发言的时候,他会不会说:因为没有背板,所以今天不讲道了;因为没有麦克风,大家不一定能听清楚,所以讲不了;因为没有PPT,达不到震撼的效果,所以我们放弃吧……他需要去设计一个标题来控制住现场吗?需要多少媒体资源呢?前期的传播规划可以怎么做,后期又改如何评估传播效果呢?
似乎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条件吗?控制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个内心有着能量的人自然会将这份能量传递出来,通过演讲、通过文字、通过各种各样可能的方式。那么,作为一场活动的主办方,如果从帮助每一位希望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开始,去营造一个他所需要的舞台,帮助他们把想表达的一切都能表达出来,这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所以,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活动吗?
通过严谨的设计、周到的安排、反复的演练确实是呈现良好活动效果的必要,但只是为了一次活动的交付吗?倘若不能让想说的话说出来、想表达的内容流露出来、想展示的人展示出来,这个活动就说不上成功。
所有精彩都是表象,活动从来不是活动本身,是一种服务形式,服务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帮助所有参与活动的人能够有所收获——如果从这个角度开始,美好的感觉自然就溢出来了。
三、
近来在朋友圈和各种地方都能看到一些针对年轻一代的抱怨和吐槽:这帮初入职场的新人太难管了!
这帮家伙根本管不住啊!要他们遵守规矩真叫一个难,总能找到些啼笑皆非的理由来不执行——什么今天心情不好啦;最近星座运势不对啊……这些请假的理由都能说得理直气壮,而且还会趾高气昂的提各种要求,开出各种条件,对领导也没大没小,原来的令行禁止似乎都不管用,连罚钱都不怎么在乎,一甩脸可能就说拜拜了,真不知该怎么对付他们啊!
看到不少这样的吐槽,我想到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要去管理呢?
为了公司的利益?为了组织的目标?为了集体的发展?大抵是这些吧!管理是一种手段,是完成管理主体(组织)目标的过程,是协调并利用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的方法——管理,考虑更多的是“组织”,这和个人又有些什么关系?
真正的问题似乎已经浮出来了——那些所谓的管理,很多技巧和方法都是将“组织”和“个人”进行了区分,然后推动“个人”为“组织”进行贡献的。“好管理是坏公司的结果”,大抵因为那些看上去“好”的管理都站了在组织的角度,把人当工具、当成本、当功能来控制,久而久之就忘了他们还是人了。因为习惯漠视“个人”,在“个人”崛起时就无所适从了——广义上的90后新生代们就是这“崛起的一代”。
因为已有的经济基础,他们更有安全感,不担心换工作;
因为熟悉互联网的世界,他们视野更广,更不会屈从权威和命令;
因为容易接纳新事物,他们更加灵活,尤其厌恶那些死板教条……
于是,他们更在乎自己,甚至在选择工作时就敢明确提出:自己可能就干几年,想要得到那些东西、做到什么程度。
可以说,一代代人的发展,都在趋向于自由,而对自由人而言,“管理”这个词可能都不合适了。
这儿,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过一个极其睿智的观点:每个员工都希望有所成就。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使员工获得成就感。所以,帮下属的工作卓有成效,为下属的工作扫清障碍,让下属能得到成长收获成就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
由此出发,“管理”其实是一种“服务”,它的服务对象需要从那个抽象的组织转向一个个具体的人。也是德鲁克所说的:“伟大的关键在于寻找人的潜能并花时间开发潜能。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尊重,这里的开发潜能很可能被理解成仅仅为了组织的绩效而把人视为使用的工具。只有恢复对人的尊重,才可能真正把人的才能释放出来。”
所以,从对人的尊重开始,指出美好的方向,构画出未来的蓝图,说清楚权力、责任和义务……认同这些的人自然会埋头苦干、勇往直前,而且还会创造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就像一群海盗,明确各自的好处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为共同目标来协作和奋斗,不但效率不低而且创意还不少。
就比如说迟到,用各种方式来保证大家不迟到算是好管理了吧!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按照约定的时间出现是彼此尊重,诚实守信的起码要求。比让人遵守不迟到的规定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遵守约定时间、注意自己的形象、明确事情的轻重缓急……这些都清楚了,还会迟到吗?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需要的是敢于想象和行动的“自由人”,这样的人才能共同实现充满创造性的事业,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他们的“管理”只能是“服务”和“支持”,因为组织不能命令和强迫他们——创造力是无法通过命令和强迫来攫取的,只能给予一个让其生长的土壤。
仔细想想,那些90后新生代们可能比前辈成熟和成长的更快,更接近于“成年人”和“自由人”,因为他们感受着时代赐予的丰盛,很早就经历过大量的自主选择,而在他们那个年龄段,我们可能只会接受命令和安排。
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只是我们还没习惯它们全新的作用;
很多事情都已经变了,只是我们还在用惯性的经验在思考;
很多状态都已经变了,只是我们还留在曾经的正确里行动。
那么,换个角度呢?
有没有可能跳出来,发现不同、顺应新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选择的应当越来越多,可能性应当越来越多。在通往丰盛的道路上,为什么我们还抱着固有的习惯呢?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还没老吧!那先换个角度看看呗。去发现当下乃至未来的美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