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

(820民办教育节新闻发布会上对教育公益的分享  5月18日于上海    丁睿洁)

各位朋友,下午好。

我叫做丁睿洁,我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的总干事,我们是一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2011年9月注册成立,不论是资金规模还是项目数量,在众多的公益基金会中,都算不上高大上。但是,今天是我站在这里分享,我想唯一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做了几个很棒的教育公益项目,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得“走心”。比如我们脚里学院的“好校长成长计划”和“乡村教师成长计划”。所以我现在想重点分享的,就是我们是如何“走心”的。

我的题目是,“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

这其实不是我们自己对脚里学院的解读,而是在今年4月份来参加我们杭州乡村教师培训时,一位来自贵州省贞丰县的很年轻的语文老师在谈他的培训收获时的一个总结,一直以来,我自己对脚里学院的解读都还没有这么精彩,所以当这位老师一说出来,我立刻就记住了。

不过这个题目这么长,是不是感觉不知所云?的确这里面的信息量很大,没关系,我来一点点解释。

首先说说脚里学院,去年我们做教师培训的人文行走时,在西湖边拿出我们脚里学院的旗子来合影,旁边的游客看到,就专程走过来问我们,“你们这个脚里学院,是不是专门学习脚底按摩的呢?”

其实不是的,脚里是个地名,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平丰村。所以脚里甚至不是一个村,它只是个像脚丫一样小的苗寨,苗寨里有一所脚里小学。在2010年,我们支教队的创始人,也是支教队队长,同时也是上海季风书园的总经理于淼,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下,得知这个小学需要帮助,于是当时他就出资为这所学校扩建了校舍。他希望对这个学校的支持能持续下去,所以就在当年的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上发出倡议,成立了一支志愿支教队,支教队为这所学校派去了第一位长期支教老师,也从10年开始,支教队的队员们定期前往脚里小学开展短期素质教育课堂。所以脚里小学,相当于是我们全部事业的地点,因此当我们乡村教育公益平台渐趋成熟时,我们就把它称为脚里学院,提醒我们不忘初心。

在脚里小学的支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在乡村工作深入,我们很快就发现,不论为这所学校投入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也改变不了这所小学薄弱的基础,改变不了它随时可能被撤并的命运。于是在2011年,经过在贵州省几个县的调研和征求意见,我们举办了第一期专门面向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好校长成长计划”。在那一年的暑假,有来自贵州省威宁县和贞丰县,共33位校长跟着我们一起到达甘肃瓜州的莫贺延碛戈壁上,先去完成一个历时四天三夜,总共100公里的玄奘之路徒步穿越挑战,然后再参加3天的好校长成长课堂。

很奇怪是吧,为什么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乡村校长,我们没有首先带着他们去北上广深开开眼界,而是带去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呢。2011年也是我第一次执行“好校长成长计划”,其实我心里也充满了这个疑问。结果4天戈壁走下来,我就非常坚定了。

走戈壁是什么感觉呢,就是你在烈日炎炎下,每天要背着水和干粮,徒步行走30公里以上,从清晨出发,一直走到日落,到达当天的营地。在营地搭起帐篷休息,第二天日出后,拔营整装,继续出发。如果期间不慎受伤或者中暑,需要放弃徒步,就可以沿途上救援车或医疗车接受医生的诊治,然后由救援车把你直接送到当天的营地,所以徒步虽然艰苦,但是后勤保障是很强大的,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选择坚持还是放弃。

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徒步,第一天脚上就磨出一个很大的血泡,回到营地脱了鞋,袜子都泡在血里,那些血迹我根本就洗不掉,后来只好把袜子扔了;第二年徒步,我又走掉了两个脚指甲,不过我发现脚趾甲掉下来的时候,其实并不疼。可不管怎么说,走下来特别不容易。我们的好校长们经常走得满脚水泡,痛苦不堪。然而这几年来,已有39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校长参与过“好校长成长计划”,途中曾经因伤退赛的累积还不到10人,这是为什么呢?看看这张照片,你一定能感受到走在茫茫戈壁上的痛苦。只要看看他的背影,我就知道他的内心活动,“这是什么鬼地方,我到底为什么要来这里。”

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_第1张图片
这是什么鬼地方

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_第2张图片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

在今年4月份的乡村教师培训中,我们的导师郭初阳老师,在他的经典导读课上,曾提到的一句话,“人生经不起十个追问”。我想在这里引用一下这句话,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当校长们已经走到了自己的极限,正在靠着意志力机械得拖动自己的脚步,想让自己坚持到终点时,他们的内心会问自己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要来这里;

我太累了,为什么我不上车;

为什么我要坚持;

我在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

人生真得经不起十个追求,用不了十个问题,必然逼出生命本相。经过一番追问,最后你一定会发现,尽管此刻你很难受,但你仍然选择坚持,那绝对不是为了别人,显然和自己的绩效考核也无关,只是为了你自己。

2011年从戈壁回来以后,我听一位校长说了一句话,感动至深。他是这么说的,在自己那个一穷二白的小学校里,教学楼破败,教学资源匮乏,老师缺乏动力,他感觉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好像是带着一群老师走在戈壁上,因为每天都面对着,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可能痛苦的一个来源就是你可以选择放弃。在戈壁上你可以选择上车退赛,在生活中你可以逃避责任,但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在戈壁上有一句话,“理想、行动、坚持”,累的时候,校长们心里对自己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理想、行动、坚持。

说起累来,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是太累了。他们身边有很多问题,仅凭他们的一腔热情,还真的就是解决不了。退一步讲,不用说身处封闭的大山里,连基本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乡村校长和老师。就算城里的老师,也是很累的。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这个群体,很容易成为社会抨击的对象,可能你潜意识里有种想法,就是“社会有问题,是因为教育有问题,教育有问题,是因为老师有问题”。也可能你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那么我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如果教师不能医治这个社会的疾病,那我们不知道还有谁能医治?”所以,我们似乎给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了太多沉重的道义责任。而教师也很容易陷入每一次社会争论的漩涡中心,他们往往小心翼翼,普遍缺少意气风发的锐气,在舆论和政策的重重枷锁中,他们似乎已经束手无策了。

我可以举个更加具体的例子,让各位朋友更直观地看到现在的老师们是不是真的很累。为了筹备下个星期要在贵州举办的好校长专题工作坊,我们在将参加工作坊的60位好校长中发放了一份问卷,问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校长们在工作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截至昨晚我粗略看了一下统计信息,收到50份反馈,其中有30份明确提到“职业倦怠”是校长们目前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校长们也有具体阐述,我随便选出几条来我们来看一下。

比如有一位校长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学校管理者较为头疼的老、大、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评价体制比较单一、一些社会风气、客观现实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亟待改善!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还有校长这么说:“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老师们教育思想、理念似乎是在学校的改革方案下被动推行,不反对、不主动、观望、怀疑……等。主要表现在任教五六年以上的部分教师上,学校发展与自身好像没太大关系,只要“完成工作量”拿到工资就行,没有教育梦想和追求。故此学校在推行改革谋求发展的道路上感觉举步艰难,很想得到一些指导和帮助,如何才能让老师们怀揣教育梦想、燃烧教育激情。”

除了那些明确指向“职业倦怠”问题的反馈,我也仔细看了看其他问题的反馈,发现其中或多或少,也和教师职业的成就感非常相关。比如提到家校冲突的问卷,反映的问题是:“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意识落后,不支持教育,教育在跳独脚戏。我们努力的效果不佳,很困惑。”提到学生辍学问题时,校长们这么说:“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较高,学校教师经过动员、劝返等工作都无济于事,主要是家庭原因引起。”从所有的问题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校长和老师们的语言中流露出了多少疲惫与无奈。

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必然涉及体制根源,所以我们也没有很好的答案。但目前就我观察,有很多国家体系下的教师培训中,讨论最多的仍然是“怎么教”这个问题,停留在对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分享层面;其次也有聚焦于“教什么”,也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育目的,比如现在广泛讨论的“核心素养”;鲜有能深入到“为什么教”,也就是能探讨何为教育本质已然很少。而我们在众多的教师培训中,提出了一个更独特的角度,即“谁来教”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非常关注的是校长和教师们的心灵。我想这个层面的讨论,完全可以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就是“自立”与“立人”。

所以脚里学院的校长或是培训,很大的特点就是我们跳出了狭义教育的话题范围,而是拓展到“人应该怎么活”这个主题上。比如说今年4月份,我们在浙江举办了最新一期的乡村教师成长计划,其中有个课程是用两天时间在余姚进行人文行走,引领我们的导师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樊阳老师,以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杨海锋老师。第一天我们一起拜访了王阳明故居和黄宗羲墓,这一天里我们这些自贵州贞丰和威宁县的40位乡村老师,一起探讨的核心是王阳明和黄宗羲的儒学思想,有一位老师总结自己的收获是明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第二天,我们又行走在四明山森林公园,樊阳老师在山水间给我们展开了一副中国地形图,由西向东讲述了中国地理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浙东的山水大势,从而提示我们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人是如何受到历史进程与政治环境的影响,又应如何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安身立命。这两天在山水的课堂中,我们极大的体会到了思想和交流的乐趣。

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_第3张图片

以上这些就是我想分享的内容,为什么我们的项目如此“走心”。原因也很简单,当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结果的时候,我们却选择关注了校长和老师们的另外一些事情,比如:他们活得累不累,工作得开心不开心,内在世界是否完整,生活得有没有尊严。

不论是作为志愿者陪伴着校长们走在茫茫戈壁上,还是一起在西湖边行走,或是在课堂上的讨论,我们总是保持积极地思考,热烈地交流和分享,话题也离不开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引用一句布贝尔的话作为结尾:“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

这就是我的分享,感谢各位的耐心倾听。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脚为行、里为知,脚里学院,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