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前言:在现实中,身为父母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自己为出发点,去衡量孩子的一切,去要求孩子怎么做。结果呢?正所谓“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我们常常拿孩子做试验品,来检验、来实践我们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们孩子的人生,就成了我们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要么牺牲品,要么累累硕果。
一、我们总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想当然地解读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把孩子当成了曾经的自己,用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来对待和教育孩子,却总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你的孩子真的跟你不一样
《皮囊》里,作者讲了一个同龄人的故事。
这个同龄人,也是他的同学,特别地有梦想,也特别地有冲劲。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充满了憧憬。
而他的父亲呢,在这个同学眼里,也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人:不但止是全村唯一懂英文的人,在村子里的学校当英语老师兼校长,而且还坚持每天听美国之音。是那个村子里唯一有世界观的人。
在大学校园里,当“我”在为学习和生计而奔波的时候,他在热情地奔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又是组建乐队,又是报名街舞。
其实这些都不是这个故事的关键,因为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有过追梦、为所谓梦想而拼搏的激情时刻。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当学校老师和身边的同学,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妥,有点行为过界,负责的老师,忍不住打电话给他父亲,希望他能提醒下自己的孩子时,却被他的父亲一笑置之。
当“我”,面对这个同学往脱离了一般正常的学生的人生轨道,越走越远时,忍不住想提醒、帮这个同学一把,而从辅导员那里要到他的父亲的电话,并打电话给他父亲,希望他能提醒并阻止自己的孩子的不理性行为。却得到这位父亲漫不经心地回答:“没事,就让他闯闯,失败了,也当作是让他发泄发泄,他得把内心的欲望抒发完成啊,要不这一生就浪费了。”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这位同学,在青春的路上走得那么仓促而莽撞,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根本不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得难听点,就是帮不了他。
直到最后,这个同学因流浪而没有朋友收留了,借公共电话亭打了个电话,才被父亲来城市接了回去。
而过了两年,“我”接到班长的电话:他自杀了。起初,通过关系他在当地一个很小的村庄教书,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脑子里总是有个声音,哐当哐当的,像是一只怪兽住在里面。一开始只是喊头疼,但发展到后来,竟拿自己的头去撞墙,撞得头破血流。
到最后,因对父亲提的要求:“我能去北京看病吗?”不能满足,而选择了自杀。而父亲,也有自己的苦衷:这几年,已经耗尽了这个家庭的最后一点积蓄,同时也耗尽了他最后的耐心。
他的父亲不知道,每一个人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住在这个同学脑里的怪兽,实际上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而且“我”还知道,北京不只是他想要求医的地方,还是这个同学为自己开出的最后药方。
可是,这一切,父亲知道吗?家人知道吗?都不知道。
这个父亲,在他的这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路上,犯的致命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感受,所谓过来人的经验、体会,去感受和判断,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结果,任由孩子在迷失的青春中,愈滑愈远。并且到最后,因为不能理解孩子,导致孩子主动伸出的渴望救赎自己的手,被切断,最终断了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其实这样的家长,生活中比比皆是。可以不夸张地讲,除了真的愿意俯下身子,跟孩子说话、交流的家长外,其他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家长:就是以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去想当然地解读孩子内心、情感和一切问题。
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轻者,不能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地发现心理、情感任何不妥的苗头。从而白白错过纠正、治疗的时机,等到发现时已晚矣。如上面这个例子。
重者,就是对孩子身心严重的催残和毁灭。(如下文中的真实案例)
二、其实你的孩子,真的跟你不一样
世上有相同的叶子吗?没有。同样,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有相同的人,至多只是性格相似。而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在天性上也是有差异的,有些甚至相差很大。再加上后天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经历,即使是同一屋檐下,也截然不同。
但是呢,一直以来,我们的父母,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那样做,孩子的教育就不是问题。
那样是哪样呢?就是,自己所认可的那套教育方法,至少已从前人身上得到验证了。这前人,或是自己成长的经历,或是自己子女曾经的教育方式,总之就是在已看到或知道的人身上得到验证了,而且是有效果的。
这样的理念,在大部分父母的头脑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但实际上,却并不如此。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真的教育有那么简单,靠看几本书,照搬成功家长的育儿经,就可以搞得好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令家长头痛的问题孩子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在其它方面都非常成功,然而在孩子教育方面,却头痛欲裂的家长了。
其实,这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相同的孩子。所以适合你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适合我的孩子。对待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先了解孩子,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否则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自以为是,那么你的孩子教育之路一定会走偏。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因此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一个心理医生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四岁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奶奶曾是单位主管会计,也很能干,且非常愛干净。家长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因为吃手的问题和孩子纠缠不清。
一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后来发现讲道理没用,就来硬的,采用打手的办法,轻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这只能起一小会儿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把手伸進嘴里。
后来,负责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缝衣针,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進嘴里,就用针扎一下,并把针挂到墙上,故意让孩子看到,但这也不能吓住孩子。
后来家长还采用过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时戴手套等各种办法,可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并且越来越严重。
听家长说,孩子还特别愛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可以连续哭嚎两小时,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险。
当心理医生见到这个孩子时,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已被吃的变形,两只小手布满破溃的伤口,伤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没有痛感,还在用嘴啃咬双手,用指甲抠开血痂。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严重障碍,不会和人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他基本不回应,目光总是回避开来,神情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
心理医生对此深感震惊和痛心,震惊于家长的无知和残忍。
孩子吃手,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婴幼儿最初是用嘴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小手又是离他最近、唯一能让他自主支配的东西,所以吃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制止。到孩子可以动用自己的其它感知器官认识世界时,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学会站着走路后,自然就不愿意爬着走了。
而家长,却因为无知,一味地和孩子的正常反应较着劲,不惜采用打骂、针扎、抹辣椒水等各种做法去残酷对待。
心理医生直感概和痛惜:一个弱小的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绵延不断的残酷对待,他的生命怎么能正常展开、怎么能不被扭曲呢?!
可见,家长错误的对待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伤害有多大!
并且不同的孩子,适合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就像上面的奶奶,也许自己的儿子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对待,并且还成了材。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用到孙子这里却不行了,以致后面还导致孙子,出现心理严重障碍的恶劣后果。
所以,对待孩子,真心爱孩子、希望孩子好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因人而宜,不能固执而想当然地随心而欲,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孩子啊!勿让孩子,成为你想当然、随心所欲的教育下的牺牲品。
但遗憾、痛惜的是,这样因父母无知而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导致孩子受到伤害的现象,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区别只是在于,孩子受伤的程度不同。
三、我们要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们要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想,要多学习,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这些话,也许说来简单,但做起来特别难。
毕竟,在我们大部分家长眼里,孩子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他还会有什么想法和需求呢?而且即使有想法和需求,也都是不懂事、欠成熟的幼稚想法和要求。
其实,孩子真的没有我们成人想的那么简单。说不简单,并不是说孩子的想法和要求有多复杂。这不简单,主要体现在,我们成人,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论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结果都会立竿见影地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可以这样说,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家庭教育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其实都与我们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孩子是我们家长教育方式正确与否、好坏的最大受害者或受惠者。
而且我们很多家长,在没出结果前,对待孩子教育是特别地自信,尤其是一些做了爷爷奶奶的所谓过来人。
但是你要明白,每个孩子都不同。你之蜜糖,也许是他之砒霜。不要轻易拿无辜的孩子当你的试验品。应不断地,设身处地,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并作适时地改变。
而且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努力学习和成长。
在这方面,我既是教训,也算得上一个榜样,其实榜样也称不上(直到现在,面对育儿路上,曾经犯下的错误,我还非常地心痛和追悔),至少心态相对好一点,能马上转弯,积极地去学习和成长。
我的儿子,也特别地喜欢吃手。
孩子吃手——它让我在无意中体会和领略到了蕴含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的沉沉重担和责任。
记得刚刚做母亲时,与许多初初做母亲甚至还没做母亲的人的想法一样,觉得教育孩子无非就是要严格,那些教不好孩子的父母无非就是太宠、太纵孩子了。所以我想:我不会对孩子心软的,该严格时我还是要严格。
从孩子一出生,现在看来,当时盲目、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我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所谓不宠、不溺的教育:
几个月大的孩子睡醒了,在婴儿车里哇哇大哭,老公要去看,我阻止老公:“不要理,等下自然就不会哭了!”结果,老公最后还是忍不住抱起了哇哇大哭的孩子。
儿子小的时候似乎很少睡觉找抱,比起身边那些总是要抱着睡、哄着睡,弄得做母亲的疲惫不堪而又手臂酸痛的孩子,家里的人都欣慰地说“这孩子好带!”
好多次,当孩子哇哇大哭找抱的时候,当孩子闹着要再喝一次牛奶的时候,当孩子不从我意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地用强硬的态度去面对他:小孩子从小就不能宠纵,该怎样就怎样。
这样真的如己所愿了吗?现实给了我狠狠的一巴掌:
孩子从小就吃手,一直到现在;
孩子睡觉一定要紧紧地抱住,并脸对脸地贴着旁边的人,哪怕是炎热的夏天。
心理分析:孩子吃手,意味着缺乏安全感。而睡觉时紧紧抱着身边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问题孩子都是父母出了问题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孩子怎么样,一切都离不开父母,一切都取觉于父母。
我的错误教育方式,换来了孩子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良心理。
现实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也让我在无意中明白了,“父母”这个角色承载的沉沉重担。它可不是简单地做父母啊!
其实,我们每一个父母,不论是初为人母,还是已有育儿经验,面对每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小天使,我们都在学习和成长着。区别在于有人是主动,有人是被动,甚至被现实狠狠地打脸才幡然醒悟。与其这样被动地成长,不如主动、虚怀若谷地去学习、去成长。
因为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注定走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育儿路上。
后记: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注定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区别在于主动,还是被动。
今天的这篇文章,可以说,一整篇,都是负面的案例,包括我自己自身的。可以说,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我的内心充满了难过和煎熬。也想在文中放一个正面的例子,但因篇幅和文章布局所限,也放不下了。
其实,一篇下来,就是想说,我们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不要总是想当然,过于自负。从而伤害、摧残孩子也不自知。直到后果很严重时,才幡然醒悟。这代价真的太大了,而且也太对不起一生下来,就一张白纸、可塑性强、单纯可爱的孩子了——拿他们的健康、幸福和人生,还有命运,当检验我们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的砝码。
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却恰恰忽略了这重要的部分。一味的坚持自己,哪怕孩子最后真的出了问题,也还不知道反省,还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真的很可悲,也真的很不值。
原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身边都能有一个爱学习,能俯下身子倾听他,主动和他交流和沟通的父母。
也愿我们的每一个父母,都能走好孩子的教育路。从而面对至亲至爱的孩子,不悔也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