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

图片发自App



这周末去看了号称全球十大展览之一的 Teamlab的作品。展览特别火,之前我约了朋友要去看,她说要不我们等一下,据说排队要排一个小时。大热天的,顶着大太阳,果然排了一个小时。

这排队的一小时到底值不值得呢?我觉得值得。

之前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作品,很多漂亮的美女在里面拍照,我觉得在那样的光线下很多人的照片并不如本人美,因为太强的光影红红黄黄,喧宾夺主,仿佛得了皮肤病。看了网宣照片以后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一个肤浅的展览,如果只有俗艳的美,那最后只剩下乏味。


如此毒舌的比喻只能用自己的照片上阵了


但看完以后,觉得虽然展览又热,人又多,我还有些中暑,但花这么些时间,哪怕它给你一点点的启发或者创造,都是值得的。更何况,看完了以后,觉得它一点也不俗气,它只不过是用极致的繁华讲极致的空无,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两部“攻壳机动队”动画电影一样。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2张图片
两张攻壳机动队剧照 可以看出场景设置十分华丽


后来查创作团队teamlab的资料,果然是来自日本的团队。“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花朵、水流等象征生命的意象——花朵意味着诞生、成长、结实、凋谢、死亡的生命轮回,而作为生命的密匙,水流则带着未知与包容,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我想这种哲学意识可能是深入到骨髓之中的,同为东亚文化的我们也非常容易感知到。

据说日本人喜欢樱花除了是因为它总是一起开放,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总是在最绚烂的时候落下。中国也有一句古诗叫“开到荼靡花事了”,花朵最绚烂的时候,也就离死亡不远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3张图片
绚烂的盛放 绚烂的死亡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到达了山顶的人,只需要再多走一步,就可以看到山的背面。就像释迦摩尼,就像弘一大师…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4张图片
月亮的背面也像山的背面一样总是引人遐想

在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昙花一现”系列作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的感觉就是“震撼”。它用很美的花朵表达了至少两个概念:1.生命和时间的流逝 2.集体(动物)和个人(花朵)之间的关系。

美丽花朵啊,仅仅是时间中的一瞬,我们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另一方面,我的一个朋友说,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没法看这个作品。是的。我看的时候,并不能看清每一朵花的绽放与消逝。也许每朵花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过是恒河之沙,如同盛开的花朵,短暂地存在,共同组成了一副整个盛世的图景。这个图景可能是一只老虎,也可能是一只孔雀。不过什么才是巨大的盛世的实体?这些都是没有的,我们个人的短暂人生短于整体,不过所谓虚幻的集体,所谓盛世,也是有“保质期”的,最后随着那批恒河之沙的散去,也会像花朵一样的散去。

这种非常东方的对于生命、时间和流逝的看法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比如说另外一幅叫做“水粒子的世界”的作品,第一时间就让我想到了看过的一个很经典的日本动画片,叫做虫师。


图片发自App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5张图片
水粒子的世界


虫师里面对于虫子的流动,就非常像这个光流。其实那个虫子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形象的虫子,而是万物的精华,人的精气神。在日本神道教的影响下,可能就是这样吧,人就是一团能量,从生处来,往死处去。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6张图片
虫师


这个展览看完了以后觉得特别不舒服,原因是,当你眼前只有花,没有根,没有叶,只有一簇一簇又一簇绚烂的生殖器的时候,会觉得盛大的繁华之后,是盛大的落寞空洞。或者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没有形成闭环,不可持续。”

那种感觉就像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party,作为活动的主办方,等到当宾客散尽,灯光撤掉,舞台撤掉,展架撤掉,这里会被还原成一个空场的感觉差不多。心中空无又伤感。


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_第7张图片
真正撤场的时候比这狼狈一万倍



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P.S.我觉得作者把艺术品做出来以后,这个作品就已经不仅是作者的了,而是作者和参观者共同的作品。我感受到的华丽之后的空无完全是我自己的感受,那些身处繁华中的人依然是幸福快乐,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到荼蘼花事了—观花舞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