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人学习极客时间的专栏《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后,自己动手敲代码实现,并写下当时的思考,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系列文章:
工作后,为什么还要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
Python-排序-冒泡排序-优化
Python-排序-选择排序-优化
Python-排序-插入排序-优化
Python-排序-归并排序中如何用哨兵来追求极致的性能?
王争老师讲过,学习算法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源代码或概念,而是学习算法的实现思路、思维、应用场景,从而达到灵活运用。
比如现在要时间复杂度为 O(n),在一个长度为 n 的数组中查找到第 K 大的元素,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第一次遍历数组找到第 1 大元素,第二次遍历找到第 2 大,...,第 K 次就可以找到第 K 大 但是这样的时间复杂度就不是 O(n),而是 K*O(n),当 K 接近 n 时,时间复杂度就是 O(n^2)。 如果你运用快速排序算法的思想,你就可以在 O(n) 的时间复杂度内找到第 K 大元素。
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算法和归并排序算法一样,都是利用分治算法。但是它们却有本质的不同,归并排序是自下而上,先求解下面的子问题求,然后再逐层归并,最后全部有序;而快速排序是自上而下,下面的子问题解决后,数据就全部有序。
快速排序的思路是这样的,在数组中随机选取一个数据,例如选取最后一个元素 m 做为分区元素,比 m 小的放 m 的左边,反之放右边,再分别对左右边的分区再分别进行分区,直到分区元素缩小到 1 个,此时数据已经全部有序。
下面是我根据理解编写的快速排序代码(python语言)
#encoding=utf-8
import random
def quick_sort(data_list):
length = len(data_list)
quick_sort_c(data_list,0,length-1)
def quick_sort_c(data_list,begin,end):
"""
可以递归的函数调用
"""
if begin >= end:
return
else:
#获取分区数据partition_data最后的下标
index = partition(data_list,begin,end)
print(data_list)
quick_sort_c(data_list,begin,index-1)
quick_sort_c(data_list,index+1,end)
def partition(data_list,begin,end):
#选择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分区键
partition_key = data_list[end]
#index为分区键的最终位置
#比partition_key小的放左边,比partition_key 大的放右边
index = begin
for i in range(begin,end):
if data_list[i] < partition_key:
data_list[i],data_list[index] = data_list[index],data_list[i]
index+=1
data_list[index],data_list[end] = data_list[end],data_list[index]
return index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_list = [random.randint(0,100) for i in range(10)]
# data_list = [25, 77, 52, 49, 85, 28, 1, 28, 100, 36]
print("原始数组:", data_list)
print("排序过程如下")
quick_sort(data_list)
print("最终结果:",data_list)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原始数组: [66, 1, 10, 95, 87, 16, 14, 88, 87, 82]
排序过程如下
[66, 1, 10, 16, 14,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8, 87,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7, 88, 95]
[1, 10, 14, 16, 66, 82, 87, 87, 88, 95]
最终结果: [1, 10, 14, 16, 66, 82, 87, 87, 88, 95]
性能分析
快速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不需要借助额外的存储空间;由于分区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元素的影响,在交换位置时会破坏原有的先后顺序,比如 3,5,6,3,2 在第一次分区后,两个 3 的相对次序已经改变,因此快速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但在极端情况下会降低到 O(n^2),比如在数据已经是有序的情况时,需要进行 n 次分区,每次分区需要平均扫描 n/2 个元素,因此这种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n^2)。
O(n)的时间内查找第 K 大元素的方法
通过观察运行上面快速排序的过程可以发现,第一个分区键为 82,在第一次分区后,它是数组中的第 6 个元素,那么可以断定,82 就是第 6 小元素,或者 82 就是第 (10-6+1)=5 大元素,需要查找最 3 大元素,那么这个元素一定在第一次分区的右部分进行分区操作,求得分区键的下标 index = n - K = 10 -3 = 7 时返回分区键即是所求得的数据。下面我通过代码实现如下:
def find_top_k(data_list,K):
length = len(data_list)
begin = 0
end = length-1
index = partition(data_list,begin,end)
while index != length - K:
if index >length - K:
end = index-1
index = partition(data_list,begin,index-1)
else:
begin = index+1
index = partition(data_list,index+1,end)
return data_list[index]```
执行一下看看效果:
```python
data_list = [25, 77, 52, 49, 85, 28, 1, 28, 100, 36]
print(data_list)
for i in range(1,11):
print(f"第 {i} 大元素是 {find_top_k(data_list,i)}")```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python
[25, 77, 52, 49, 85, 28, 1, 28, 100, 36]
第 1 大元素是 100
第 2 大元素是 85
第 3 大元素是 77
第 4 大元素是 52
第 5 大元素是 49
第 6 大元素是 36
第 7 大元素是 28
第 8 大元素是 28
第 9 大元素是 25
第 10 大元素是 1
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时间复杂度是O(n):
第一次分区查找,我们需要对大小为 n 的数组执行分区操作,需要遍历 n 个元素。第二次分区查找,我们只需要对大小为 n/2 的数组执行分区操作,需要遍历 n/2 个元素。依次类推,分区遍历元素的个数分别为、n/2、n/4、n/8、n/16.……直到区间缩小为 1。 如果我们把每次分区遍历的元素个数加起来,就是:n+n/2+n/4+n/8+…+1。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最后的和等于 2n-1。所以,上述解决思路的时间复杂度就为 O(n)。
小结
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都是分治的思想,代码都通过递归来实现,归并排序的重点在于 merge 函数,而快排的重点在于 partition 函数。归并排序优点:任何情况下时间复杂度稳定在 O(nlogn),缺点:不是原地排序算法,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快速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但极端情况时间复杂度会退化成O(n^2),虽然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小,仍需要合理的选择分区键,避免左右分区极度不平衡。
(完)
加个人微信公众号 somenzz,及时获得最新原创技术干货,和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