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一直都是我们大力推荐的书。咱们今天通过精读和访谈选读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一下这本书。
俗世奇人
-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版本包含18篇小说,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2016年版本包含36篇小说。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然在显赫上层,另外在市井民间。作者听的很多,长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 “三言二拍”
名篇精读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大小楼房全赛站在水里。三层楼房水过腿,两层楼房水齐腰,小平房便都落得“没顶之灾”了。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这班子二十来号人便睡在戏台上。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这一句,不单把柜上的伙计吓跑了,也把来典当的主顾吓跑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拨头便走。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把箱等等,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竟然叫好喊出声来。这样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甭说海上的船开不进江来,江里的船晚走两天便给冻得死死的,比抛锚还稳当。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您叫我帮忙,又不叫我费劲。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像赵君玉、周信芳、黄玉麟、刘筱衡、王芸芳、刘斌昆、高百岁等等,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外头拿红纸包得四四方方,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小杨月楼叫李金鏊这一席话说得又热又辣,五体流畅。第二天唱《花木兰》,分外的精气神足,嗓门冒光,整场都是满堂彩。
知人论世
冯骥才访谈
2016年伊始,老先生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足本《俗世奇人》,不仅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18个新的奇人故事,而且为这些作品创作了39幅栩栩如生的漫画。《俗世奇人》通过百余年来出没于天津卫地界上的36个人物,生动刻画了天津人争强好胜、爱面子、好奇技等性格,形象传神,市井气息浓郁,既是地方人物风俗,也是民族心理,颇有“三言二拍”的警世况味。
南方日报:《俗世奇人》写了30多个有性情有灵魂的奇人。您写这些人物的初衷和目的是要刻画天津人的性格吗?
冯骥才:小说的意图有时候我们也称为“主题”,它往往不是表面一层的,而是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吃桃,桃肉的鲜嫩、水分、甜蜜,我们每个人都能尝到,可是吃完之后如果你不留神去琢磨一下,就把桃核扔了,可是有心的人往往会把桃核拾起来,认真地撬开,里面还有一个不同滋味的桃仁。这个桃仁是作家放在里头的。作家不要求读者全明白,但如果你不但看着好玩儿,有意思,你看出里面一种滋味,一种意味,找到了里边的桃仁,作家就有一种愉悦,好像遇到知音。
这就像《红楼梦》,表面上看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一般人都能看到的。可是你往深处再一找呢,可能找到更深的东西。我往小说里放东西的时候是有明确东西的。而读者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他们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悟到了别的一些道理。比如说《苏七块》这个小说我更多写的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规矩,要守着不能变。我很欣赏一些老人,因为自己有自己的规矩,所以活得踏实;再比如说《认牙》,我想放的东西就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的两只眼,一定盯着自己的那点儿事,人的本事就这么来的,现在也可以说是敬业。
南方日报:小说写了很多或明或暗竞技斗智的故事,饱含韵味,这种韵味是您刻意追求的吗?
冯骥才:这些故事里面,有的有一些人生的况味,有的有一些暗喻或一些影射。比如《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那个故事中,两个主人公把互相之间的情谊看得那么重,所有的交往中虽然都使钱了,却谁也没看见过钱,主要是让读者悟到,人生中还有一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拿钱买不来的东西都比钱要重要。我喜欢在小说里放进去一些人生的道理、一些我的是非观、一些况味、一些小小的哲思。我是岁数越大,写这种东西越得手。
我们画画的人喜欢讲杜甫说的那句名诗“咫尺应须论万里”。在咫尺之中应该看到江山万里。就是说应该把最大的内容加在越短的篇幅里面。画画和写文章是这样:应该让读者看到一些东西,还应该让读者顺着这个自己去想出一些东西。不能全告诉读者,需要读者使点儿劲。就像树上的果子,读者如果蹦一下才能够到的话就会有阅读快感。如果读者随手就能摘来吃了的话读者就会觉得太容易了。小说或文章的“后味儿”,是应该留给读者的。
关于人物人物的个性和心理都要写进去,才能使故事有生命
南方日报:这些人物和技艺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人物和故事的来源是哪里?
冯骥才:大部分都是有一个小影子或一个小由头,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型。契诃夫有一个学生叫阿维洛娃,契诃夫很喜欢这个学生。她回忆说,契诃夫说他已经写了1000个短篇了,她问你怎么会写这么多短篇,他说,我看到桌上的火柴,就马上写一篇关于火柴的小说。之后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小说不是写出来的,是想出来的。
写小说跟写文章不一样,小说是一个完全创造出来的东西,好的小说家都可以写很好的散文,因为小说里有很多段落就是散文。但是能写一手好文章、好散文的人不见得能写小说,因为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全知的角色。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写贾宝玉的时候知道贾宝玉是怎么想的,对林黛玉是什么感觉,写林黛玉的时候又要知道林黛玉是怎么想的。这跟散文不一样,散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而全知思维要求你要有一种更丰富的全知的想象力,时空、环境、氛围、人物的个性和心理都要进去,你才能赋予这个空间的故事以生命。当然,《俗世奇人》中也有个别故事是听来的,故事比较成形有头有尾的。比如《陈四送礼》就是马季讲给我的,我觉得挺好玩,有讽喻性,就写出来了,将它换个时代,放在民国时期。
小试身手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技能落实
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注】细节描写是指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也就是描写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结合上面的访谈,说说《苏七块》这篇小说的主旨。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是中小学常考的题目,特别是初中,非常注重考察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的能力。因为小学和初中的阅读重点都在记叙文,而记叙文的情节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所以人物性格分析是记叙文阅读的关键。相当多的阅读教学把人物性格分析扩大为人物形象分析,而实际上,人物形象的其他方面(如外貌、行为等)最终都是为凸显人物性格而写的。所以,我们将讲解的核心放在人物性格分析上。
通常,一道记叙文阅读题中,一定会有2至3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小题。而大家在人物形象分析类型的题目上,一定要把最终的答题重点放在表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
这位同学很开朗!
或者
那位同学有点儿内向。
这实际上都是在说性格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候也是一样,你只需要根据文中的各种表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当然,你有必要积累一些描述性格的词语:
温柔、内向、腼腆、害羞、多疑、直率、活泼、开朗、滑稽、可笑、古怪、宽容、猜忌、多情、冷淡、热情、拘谨、谨慎、严厉、凶残、无情、懦弱、怯弱、卑鄙、无耻、无赖、飘逸、清纯、贤慧、慈爱、仁慈、老实、木讷、慷慨、大方、暴躁、尖酸、刻薄、侠义、忠诚……
而在分析角度上,目前我们只需要掌握三个就足够了。这三个分析角度就是:
- 肖像
- 行为和语言
- 心理
很简单吧,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在写作时描写人物的四个角度嘛!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每个角度如何分析:
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用生动精确的语言对人的外貌和神态进行的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要突出所写人物最大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进而揭示性格特征。
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只不过是作为人的一种特殊行为,所以要重点提出来。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行为描写可以让人物好像在读者面前“活了”;而语言描写更能直接给读者表现出人物的习惯和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刚才说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而心理描写却是最直接地向读者说明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人物年龄特征的心理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当文中的人物如此深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他的性格也就明明白白了。
在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要准确地找到上面三个方面的最突出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分析,如果某一方面在文中表现不足,就可以不说。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这么写成年的闰土: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很显然就是肖像描写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成年的闰土健康吗?精神头儿足不足?那么,再进一步分析,他生活得怎么样呢?
实际上,成年闰土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的代表,他们经受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单从鲁迅对他的肖像描写就能感受到感受到他们身心受到的无限痛苦与摧残。
披沙拣金
- 推荐
- 首当其冲
- 强悍
- 满腹狐疑
- 佩服
- 宴请
- 盘缠
- 交情
- 瓮声瓮气
- 折腾
- 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