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炫耀自己读过什么书,但是当你问他这本书讲的什么内容时,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过多少本书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有效阅读一本书,重点就在“有效”两个字。
每一本优秀的书籍,都是作者花费了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的成果,内容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知识梳理,或是作者数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如果你只是追求看过书的量的多少,而不是质的积累,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要把整本书都背诵下来,而是我们每读完一本书,都应该有扎实的收获,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
本书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而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依然离不开笔记本,正如作者所说,《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会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下面我通过三个部分,将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逐一讲解。
1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2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3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一、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有人可能会说了,选书还需要你教吗?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重要但却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步骤。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逛书店的时候,偶然被某本畅销书的促销海报吸引,或是被极具噱头的书名和广告语所吸引,于是不知不觉地拿起书去买了单;又或是在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疯狂的刷某本书,于是你也跟风买来一本,可是最后它们都被扔在了角落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选择常常被他人左右,各式各样的广告,丰富的社交媒体。选书也不例外,什么热门买什么书,别人在看什么我就看什么书,没有自己的读书目标。
为了掌握选书的主动权,能够更有主动性地选择书籍,你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是的,从选书这一步骤开始,我们就要用到笔记了。作者推荐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可以记录的APP,不管是笔记本还是APP都只是工具而已,看自己喜好而定,不需要纠结。
这个笔记本就像是你的灵感仓库,通过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收集与书籍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我们可以将需要记录的东西分为三种,更加便于我们进行分类。
1 随想笔记
我们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看电视,上网,甚至是和朋友聊天的时候,都可能是灵光闪现的好机会,与书有关系的信息随时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里。“啊,有没有这种题材的书呢?”“好像以前有本书,我特别想读读看。”“我感觉这本书能解决我眼下的问题。”将这些好奇的问题收集在笔记中,几天后,再去书店看看相应的书架,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相关的书籍,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2 购书清单
报纸和杂志上的书评、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与书相关的作家或名人的访谈,都有可能藏着好书,只要能引起了你的兴趣的书,都要随时记录下来。有了这份清单,你在买书的时候就不会再犹豫不决,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的选书了。
3 “枢纽书”
比起广告和书评里介绍的书,书里推荐的书更加可靠,作者将这类书称为“枢纽书”。因为广告毕竟是出版社的宣传工具,而书评的首要目的则是登载在刊物上,两者多少都会有些夸张的描述。而作家在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是作者经过重重筛选,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
收集了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拿着这份笔记,去实体书店看看,或去网上看看相关书籍推荐和书评,最后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的书,只留下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列出一份清单。
拿着这样一份清单去购书,要做的事情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是选择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上买书,事情都变得简单多了。
你不会在网上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迟迟下不了决定买哪一本,或是在实体书店的各个书架和楼层之间流连忘返浪费时间,你只需要照着笔记中的书单进行即可。
一时冲动买下的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通过做笔记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你对一件事有多关注,多感兴趣,如果不马上记下来,很容易就忘记了。这种随时记录的方法虽然有些费事,但实际上却是在帮你节省时间和金钱, 帮你尽量避免买到不需要的书籍以及浪费不必要的金钱。
为什么这一步要单独拿出来说呢?第一个原因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当你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确认自己此次读书的目的。第二个原因是,它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仔细想想,我们买了多少书,是源于冲动消费,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地“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最后一个原因是,在不但记录的同时,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思考常常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刚想到的新点子,下一刻就烟消云散了。而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并保存起来,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把这些想法打包好以后,过多久都不会忘记。
不要嫌麻烦,这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前期有些痛苦,当真正习惯了运用这种方法,以后便会事半功倍。
二、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买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后,我们就要进入正式阅读环节了,这也是《如何真正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教读者如何把一本书真正吃透,为自己所用。
作者推荐使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只需两个步骤:摘抄+评论。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就像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也许你从来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或者误认为做笔记是一件繁琐麻烦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先讲摘抄的部分。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境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由此可见,摘抄,虽然只是把文章照原样抄写了一遍,但却是效果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法,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甚至能发现作者经过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
简单来说,摘抄是成本最低,且能让自己从一本书中得到收获的方法。你要明白,这些你付出了精力和时间积累的宝贵内容,正是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到的知识储备。
不过摘抄也有一些原则,那就是你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没有共鸣,就不用摘抄。另外,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如果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小标题是作者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提炼出来的语句,可以将其当作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摘抄下来。
为了更有效率,我们应该边读边做好记号,这样可以避免在读过之后记不起精华在哪个部分。那么应该怎样做记号呢?作者建议通过三个阶段的“筛选程序”,将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第一遍通读,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第二遍重读,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第三遍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标记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第二步是评论。
制作“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需要你在摘抄文章以后,在后面写上自己的评论。也许你觉得既然已经摘抄过了,就没必要把自己的想法也写上去了,但实际上,你自己当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刚开始自己的评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但也可以通过这件事正视自己的不成熟,从而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读书时获得的感想也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好主意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既然你已经被书带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上,那么接下来的路多少也要依靠自己的思考来走完。
实际上,当你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你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的理解它。”当你把写读书笔记当做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四维的飞跃。
最后,总结一下,记得把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地方”和“写主观评论”上。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
三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最后这一步,就可以把上一步做好的笔记真正派上用场了。
实际上,通过做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这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漫无目的地与人讲话时,虽然说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这是因为在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时,我们会自觉地把原来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顺地说或写出来。
书中介绍了三种将之前做好的读书笔记进行利用的方式,可以帮助读者进行原创文章或思想的输出。在读书笔记这一产物中再次生产原创文章,就像把一把刀磨得更加锋利,在原创文章中产生的思想,也一定是更加细致、深刻的。
1 在自己的社交网站写书评
在互联网上写东西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输出方式了,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社交网站写点东西,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将写书评的过程比作做菜,选书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前两步都准备好之后,第三步也简单了,可以随时拿出来根据需要进行开火炒菜了。书评全文可以以作者的想法、解释和自己对书的印象为主,这种搭配也是报纸和杂志中评论和纪实文学经常采用的格式,“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也是为了加强这种意识。
经常通过写书评的方式进行输出,可以提高写作水平,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从而让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这个方法也能更加深刻的帮助我们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2 用三本主题相同的书,解决日常烦恼
举个例子,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很多人会去上网搜索相关答案,或是找朋友进行咨询求助,总之,希望别人来告诉他答案。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优办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荐一种通过三本相关主题的书,来解决你的个人问题的方法。
打个比方,你最近在考虑要不要跳槽,可以先定好“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然后选择三本中意的书来阅读,熟读之后,边做笔记边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方法和找朋友商量相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就好比请了三位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并和他们进行讨论一样。经过整理总结以后,渐渐会得出一个假设,“其实就是这样的吧?”但是这个假设还需要重读一遍做过记号的内容和写好的读书笔记,来验证刚才的假设。在一遍反复“与自己讨论”,深刻思考,一边反复修正之前的假说,最后得出让自己信服的结论。
作者称这个方法为“读书笔记解忧药”,乍一看像不切实际的空谈,其实并不难做到。花上一些时间从读书笔记中获取参考答案,总比连续几周都无计可施要好得多。
现在的人们太习惯于依赖网络,但其实书籍才是最有效率的工具。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需要分辨,选择,并不能保证找到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而书籍是经过出版的,所以还不如依靠几本专业书,再经过自己的判断得到的选择来的准确。
3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
在《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如果你有接触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这些类似的话大概已经非常熟悉了。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创意好不好,其实关键就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读书笔记就相当于你的创意素材库,当你需要创意的时候,只要再读一遍读书笔记,把有用的信息组合起来,就能对工作有莫大的帮助。当然,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
结语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读过的东西想不起来很正常,《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所教的笔记法,教你利用笔记帮助记忆,杜绝出现“我读过非常多的书了,可是却从来没有派上用场”的事情发生。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记忆,而是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并得心应手的运用。
所以,从现在开始,认真的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个本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