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

前置思考

请阅读关于经济危机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纽约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紧接着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之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深化,将世界经济拖入衰退。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都面临着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收缩的双重打压。

这时,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却报道了一个现象:

就在全球性经济大衰退时期,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包括法国欧莱雅、德国拜耳斯多夫、日本资生堂等,它们的销售额,反而呈现出全线飘红的态势。

也就是说,人们一边喊穷,另一边又热衷于买更多的化妆品。特别是口红的销量,直线上升。

Q1:什么是口红效应?

A:

1、口红效应(The lipstick effect),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指的是:

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等特定低价产品热卖的经济现象。

前置思考中,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化妆品公司收入反而增长,体现的就是口红效应。

表面上看,口红效应这种经济现象,像是一个悖论:

按理说,经济萧条,人们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更应该节衣缩食,怎么还会去买类似口红这样的非生活必需品呢?

口红效应是一个有趣的议题,琢磨琢磨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2、不要低估现象的复杂性。

我们在各个学科,都会学到不少理论。但理论只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会降低复杂性。

如果把理论当成是现实,用简化的理论去判断一切,很可能就会栽跟斗。

比如说,经济学中,经典的需求曲线表明,商品价格越高,需求就越低。

这个理论的逻辑很好理解,越贵,买不起的人越多,买的人就越少。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读友们如果认知了凡勃伦效应,就会知道上述理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成立。

所谓的凡勃伦效应是指,商品价格有时越高,东西却越好卖。

典型凡勃伦商品,就是劳力士手表。1981年一块劳力士水鬼手表,不到1000美元。

后来,劳力士价格越标越高,反而越好卖,现在同型号的水鬼手表,价格已涨到8000美元。

原因在于,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除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外,商品的心理效用,也是购买价值的一部分。

凡勃伦商品的心理效用,涉及到炫耀、阶层接纳等诸多隐性价值,而这是经济学中的经典的需求理论,所没有涵盖的。

类似的,口红效应也是如此。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收入虽然降低,但为了满足消费欲望和心理需求,买类似口红这样的廉价非必需品,可以起到“安慰”作用。

只有了解到现实的复杂性,我们才不会滥用一个理论,就像专业偏见中提到的那样,“如果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满世界都是钉子”。

因此,分析口红效应,我们不能只有经济学一把锤子,至少还要加上心理学这把锤子。

Q2:怎样运用口红效应?

A:

1、认知口红效应成因。

在分析口红效应时,我们需要认知经济学的两个概念: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指的是,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另外一种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

比如说,苹果和梨互为替代品,互相之间有替代效应。

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而梨的价格不变,那么相对于苹果而言,梨的价格在下降,消费者就会用梨来代替苹果,从而减少对苹果的需求。

收入效应,指的是,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那么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相对于该商品而言,购买能力在下降,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那么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相对于该商品的而言,购买能力在增强,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体现出收入效应。

但是,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出国旅游等相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们就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这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也就是类似口红的“廉价非必要之物”,体现出替代效应。

由于替代效应的影响,大于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最后就产生了“口红效应”。

有一种心理很典型,经济萧条,虽然买不起LV的包,但手上的余钱,用来买阿玛尼的口红,却绰绰有余。

也就是说,由于收入降低,消费者会减少车房等大额开支,反而比经济繁盛时期,多了一些余钱,去做一些轻奢消费,从而满足消费欲望,维持生活质量。

口红效应,是一种频繁出现的经济现象。

比如说,1990年至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的员工却在增加,尤其是2001年美国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量翻倍。

比如说,1996年日本经济衰退,木村拓哉在当年成为第一个为口红代言的男星,轰动整个广告界。广告播出之后,这款口红卖到脱销。

比如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口红和面膜的销量也大幅度上升。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上涨,就是口红效应的体现。

当然,口红效应不仅发生在化妆品行业,也同样出现在其它行业。

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却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涌现出卓别林、奥黛丽赫本等表演艺术家。

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萧条。但在此期间,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比如说,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但当年全球票房却收获281亿美元,比2007年还上涨了5%。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票房超过40亿,比上一年增长了30%。

它们的共性在于,类似于口红,都属于“廉价非必需之物”。这里的廉价,是相对大额消费而言的。

比如说,电影票价、动漫衍生品价格,相对于品牌包袋而言,价格很低。但与其它日用必需品相比,价格却并不低。

2、发挥创造口红效应。

理解了口红效应的成因,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知到,潜藏在消费行为下的经济学和心理学规律。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认知到口红效应,可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决策。即便最后仍然要消费“口红”商品,也会做到消费有度。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认知到口红效应,从提高销售收入角度出发,可以有意识地为口红效应做好准备,甚至去创造口红效应。

比如说,你想就月饼这个产品做一些改进,看能否创造出“口红效应”,以带动销量。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在所售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之外,增加附加意义。

比如说,月饼销售,可以推出不一样的概念,例如“单身月饼”,来吸引特定的消费者群体。

这一步最为重要。无论是凡勃伦效应,还是口红效应,关键都在于从心理学角度,去把握消费者的深层需求,从而提供较高的心理效用。

第二步,价格上要有优势,绝对价格要低。

比如说,单身月饼价格,如果心理效用大,可以比普通月饼高一些,但如果能够比普通月饼价格还低,成为爆款的概率,就会更大。

第三步,精心策划,选择好或创造出消费情境。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深层的、隐藏的,需要有合适的消费情境,激发出这种需求。

各种节日的营销,实际上就是通过特殊情境,以及仪式感等,来激发消费需求。

比如说,单身月饼的营销,可以考虑有单身人士聚会的消费场所进行营销推广。

以上3个步骤,阐述很粗略。读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和研究。

当然,不仅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考虑创造口红效应;在经济兴盛时,同样可以借鉴口红效应,只不过要反弹琵琶,逆向思考。

当然,不变的是,把握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效用。

3、探索危险中的机遇。

经济萧条时期,类“口红”的产品和服务,反而会出现“口红效应”,逆势上涨。

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悖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危机这个概念。

危机,是危险+机遇,两者相依相伴,也会互相转化。关键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视角,以及如何积极应对。

有些人倾向于关注表面上的危险,情绪上受到影响,就难以发挥理性的力量,探索出深层的机遇。

但事实上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上的事,许多都是相反相成。

比如说,经济危机对于传统的、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有较大的冲击,但对新兴的一些产业、服务业,反而提供了新的机会。

例如,部分公司白领、下岗工人,需要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这就是培训行业、教育行业的机遇。

人具有主动性,如果能用好这种能力,就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会另寻森林,甚至自己种出一片森林。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注意培养逆向思考的思维习惯。

当我们身处谷底,就不会再下跌,而是有反弹的可能性,就看我们能不能抓得住。

后置思考:

①你观察到自身或者周围哪些消费行为,与口红效应有关?

②心理效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把握?你有什么挖掘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口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