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高分高能齐飞之品味篇二

中国人的“美感”现状

中国古人推崇自然之美,山水之美,出现在山水画中多是带着点仙气的老者形象,敬仰和推崇智慧之美;把植物比做君子,颂扬人格之美。对于“美人”则是提防加恐惧,美女多成了亡国之罪魁的形象留存于历史,对于人体之美更是晦涩,即使民风开放的唐朝,杨玉环还是成了牺牲品。我不信国人当真不以青春貌美为美,只是认为其美的浅薄罢了。

反观西方,对于美更为尊重,接受和包容,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古希腊文明以人体为荣,以力量为美,“维纳斯”作为掌管美丽的女神,为万人敬仰;欧洲宗教文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建筑对神的敬仰与尊崇,无比的虔诚和信仰造就美的又一个巅峰;从梵高、莫奈到毕加索、马蒂斯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他们对于美的话语权;当代波普艺术或杜尚在美的领域里撕扯开了另一个突破口……

西方之美的价值观相热情、奔放、张扬和真诚,而东方则相对含蓄、保守、内敛。西方多以青春、朝气、人体、宗教为美,而中国人以自然壮阔、天斧神功,或仁人志士内心高洁的君子之美为美……

自19世纪中叶起,对于中国的大众而言,活着尚且侥幸,美成了奢侈,将近一整个世纪“美”是少部分人的特权。

而后是那个满大街蓝衣黑裤的时代,人们只强调内在美,践踏、诋毁甚至妖魔化“外在美”,美必须是朴素、大方和自然的,甚至是“僵硬”的,我们只有这一个标准……

虽然,我们脱离那个僵硬的年代以近四十载,大概是我们离开“美”太久了,一方面渴求“美”,另一方面“品味”着实低劣……被大声的呼唤的“颜值”、“直播”色情化,……国人的整体审美情趣有待提高。

品味,即个体对于美的鉴赏和定义。

品味决定了个体完成工作质量和层次。竞争中往往完美主义者和偏执狂能胜出,源于他们对于“美”的极致追求。

不懂美,何来创造美?

自然之美无目的尚且纯粹为大美;

梵高始终坚持创作自己所认为的美哪怕忍饥挨饿,无人认同,终在身后流芳百世、为寂寞艺术之大美;

谁不曾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惊叹,谁不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巧夺天工震颤,对宗教至诚的信仰造就艺术之巅峰可谓宗教之大美;

还有简洁之美……

蔡元培先生在民国教育业一贯推崇“美育代宗教”,主要是用美来善化人民的心灵,因为“美”、“好”总是相连;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美与善也相连,所谓尽善尽美。

8.3品味何来

环境熏陶。

父母的品味是孩子潜移默化学习的来源,而环境包括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所谓生活的大环境造就人的品味。

审美的高低源于生活情趣。

提升品味的唯一做法是多欣赏美好的东西。

首先要识别出美好的东西。

艺术、自然、人文往往是最美好的沉淀。

中国家长大多认为让孩子学习艺术有利于提升其艺术品味和修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常常违背了初衷,忘记了兴趣和美感,只讲求考级和证书;忘记了创造、表达和欣赏,强调技艺和僵化训练。

画本身是从涂鸦里幻化而来的,从祭祀而来,从动物崇拜而来,于是人们用虔诚的方式存留、以刻画的方式膜拜,与技艺何干?技艺是艺术创作的副产品。当然天才拥有超高的天赋加上不断磨练的技艺造就大师……但国人的艺术教育竟然用公式去套,讲求苦练技法,终是形似而非神似,出个匠人已实属不易,大师离去已经久已……

音乐和舞蹈最初来来源于祭祀仪式,取悦于神,于神交流。于现代,西方人是玩音乐,而中国人是学音乐、练乐器。高晓松说,“中国人用学数学的方法学音乐”,实在是贴切但用发人深省。很多中国孩子3岁成为“琴童”,五年级已然考出钢琴十级,但对于记谱、编曲表示茫然,即使即兴伴奏没有乐谱同样束手无策;而贝多芬,莫扎特都四、五岁能够作曲,曲调是简单的,但至少掌握了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可见前者是以考级拿证书为导向的,而后者则在创造艺术。

幸好我们还有周杰伦和胡彦斌,朗朗和赵胤胤,变态的教育下尚存的幸存者……不过和国外众多的创作型歌手相比,可见不同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心态造就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如果选择让孩子学艺术最好抱有玩的心态,只有玩才有可能有兴趣、有激情,前者是创造的来源,后者是创造的动力。

至少要学会欣赏艺术。

父母的审美情趣是孩子们的榜样,闲来无事最好多逛逛博物馆、书画馆、艺术厅。

看看莫奈、想想梵高、听听莫扎特和贝多芬。

出国参观博物馆先做做功课,届时不要走马观花,也许驻足一件收获反而更多。

不会欣赏要静下心来学习,看书,读艺术史,听古典音乐。

现代社会学习途径众多,哈佛、耶鲁的公开课,包括各种视频都是良好的学习平台。

品味即选择。

琳琅满目的物质商品、信息产品、娱乐、影视产品,关键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代表着品味,也代表着你。

如何定义糟粕或者精华,是学习还是放松,是欣赏严肃经典还是紧跟潮流文化,一切在于自我的定位和安排。

品味是要慢慢磨炼才能渗透到骨子里的玩意儿,当然还有天赋和修为,慧根和灵性,把心打开,这些东西才会进来。

所谓内外兼修,外在美显示了个人的素养和品味,而内在美更是“美丽”人性的源泉和保障。没有恶毒的人是美丽的,相由心生。

内在要美丽,首先要健康。

番外篇

《音乐之于教育》

《美术之于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10.1 高分高能齐飞之品味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