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正确的姿势读书了吗?

你相信天道酬勤吗?从小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我们深信不疑。
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很勤奋但是能力还是没有什么明显提高呢?
是啊,你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在各种APP上打卡,学习各种新技能,每天累得坐着就能睡着,可是付出这么多,还是觉得脑袋空空。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虽然你学完了规定的时间,以为学到知识了,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因为实际上你只是把新的知识在脑中过了一遍,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后续的跟进,没有学以致用,没有经过消化后再输出,这些新知识都变不成你的。

比如:你看了很多的书,每个月10本的速度,给自己恶补鸡汤,眼看着书柜里的书也越堆越高,觉得自己脑袋里的内容貌似也越来越多,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到了,觉得有种从来没有过的满足。可是,问题来了,你能回忆一下其中任何一本书的内容吗?你挠了半天头,脑袋里的东西变成一团浆糊了,绞尽脑汁,可是总觉得那些内容上面隔着一层薄纱,虽然依稀有点印象,但是就是看不清它,那么你怎么能确定它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呢?

书其实和人一样,如果你和它只是初次见面,做了简单的介绍,后续没有再联系,要让你描述TA的长相真是勉为其难啊。所以通常人际交往中是必定要认识之后,常联系,才能维持更清晰的印象。看书也是一样,一本书看完,马上写读后感,把关键内容赶紧输出、应用,将书中的知识点重新走一遍,就象又回去拜访了一下老朋友,你对这个老朋友的印象就会加深。也知道到它存在你大脑中的哪个个地方,老马识途,走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认识地儿了。之后,工作、生活中万一遇到类似的情况,沿着熟悉的路马上就能找出这个老朋友来。

前几天,女儿高中等级考,因为要计入高考成绩,所以我们都挺紧张,考前半天,她更是一直处于手脚冰凉状态,满脑子都是“如果考坏了怎么办?”安慰的话说了一箩筐,没用。走投无路中猛然想起前几天看过的《离经叛道》这本书上貌似有对付恐惧心的方法,赶紧把老朋友请出来,根据书上的方法,把紧张情绪转换成另一种高能量的兴奋状态,你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再感到恐惧。对,就要这种效果啊,根据老朋友的指示,我一步不差地照做,还真有用呢,小家伙开开心心地奔赴考场去了。这么药到病除,我马上对这个老朋友肃然起敬,同时也很愧疚,因为前几天,我以为和它打过招呼,也见过面了,就以为是很熟识了,把它随便地扔来扔去,甚至还使得老朋友的容貌有点破损,如果今天没这事,可能以后它就一直在某个脚落里自生自灭了。我决定悔过自新,将功赎罪,重新给它收拾整齐,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书柜的显眼位置了。算是给自己一个警醒吧!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呢?看看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如何解释: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中说到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博学的人,而是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可是现代教育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目的。好象大量的学问就能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理由很简单,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因为我们在教育大批的人,就象工厂里的大量生产一样,学校为使出品标准化,必须以文凭为证。有文凭就必然要有分数。这么一来,学校所注重的就是事实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我们已经背离了教育的真理想了。深以为然,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学习就是这样,我们也深信不疑。

我们缺少通过运用知识来提高我们的鉴赏力的机会,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紧迫性。我们如果还是象在学校里时一样,一天8节课上满,完成相应的作业,以为就是学习,其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学有所用的路上还没有起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以正确的姿势读书了吗?)